点击上面蓝字“最忆是巢州”,免费订阅
范增巢湖历史文化名人秦末西楚第一谋士范增(前年—前年),居鄛人(今安徽巢湖市);巢湖城东亚父山为其故里。项羽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
代表作品:《鸿门宴》等。苏轼《范增论》:“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王安石《范增》:“鄛人七十漫多奇,为汉敺民了不知。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正文年先知政治家范增by昂云
秦末项羽谋士范增,是巢湖人,城东亚父街道就是他的故乡。两千多年过去,和县留有亚父城,巢城剩有亚父山,一干旧迹依稀可辨,并流传相应的历史故事,当地百姓也以范增故里自豪。
但是,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范增的只言片语描述,人们对乡贤范增的认识几乎陷于空白。基于较为深厚的乡土情怀,现将个人了解的简单信息以及自己的主观见解糅合如下,与朋友们探讨分享。
1范增是周大夫杜伯后裔周宣王时大夫杜伯后裔士会,得封范河之畔的范邑,成为范氏的得姓之祖。范增即范士会苗裔,远祖籍贯为现在的河南范县。大概在战国时,范增一支的父祖辈们南迁吴楚,定居南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南巢设置了居巢县,范增成了居巢县人,以此至秦末始有“居巢人范增”之说。可以说,范增的父祖,是巢湖最古老的移民之一。
分析这位古老移民有限的资料,发现范增尽管辅助项氏率军纵横大江南北,其特长主要表现在出谋划策、制定方略等方面,从中可以推论——范增是项氏营中先知者、政治家。
2范增是一位先知者范增是一位先知者。
《史记·项羽本纪》有云:“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范增年已七十,竟然以“好奇计”传名,说明他出山之前已非常人。
但他满怀韬略却不为秦廷服务,这种寂寞不是常人所能守住,更不要说高龄白发时日无多。他既洞彻强秦形势,又料定时机不远,如此,才能气定神闲地在巢湖之滨耕读、垂钓、练兵。古人叹服范增志向,曾作《过亚父山怀古》诗:“七十以前不事秦,洁身皓皓凌秋旻。”
至项氏举事,范增被延为上宾,以“亚父”名传后世,足见他是一位蛰伏待机的先知智者。我想,范增志向以及智慧,实不在太公姜子牙之下;他近似隐居的巢湖生活,等同姜子牙的渭水垂钓。
又,刘邦为项羽逼迫无奈,打算分割荥阳,荥阳以东归楚地,以西为汉境,让地买安,通过搁置争议换取眼前喘息的机会。
项羽本欲接受刘邦的告饶,范增连忙制止:“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他再三暗示项羽,带兵打仗四处征战的目的是什么?眼前伸手就可摘到的果实为什么不要?为什么要等到明天后悔?
连续发问,既是提醒项羽好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也无异于再次叹息:“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范增此时已经明了前景,为“愿赐骸骨归卒伍”打了伏笔,长于武力的项羽却不明就里。
先知智者的个性:合则留,不合则去。诚如苏轼所赞:“亦人杰也哉!”
3范增是一位政治家范增是一位政治家。
在范增预料之中,嬴秦天下大乱,江东项氏在群雄中脱颖而出,这为范增走向前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择机出山,饱含热情,俨然精力充沛的壮士,受到了项氏的热情欢迎和礼遇,将军项羽甚至执以叔父之礼。
范增也不推辞,胸有成竹地谋划实施了第一则方略,即劝说项氏迎立楚国后裔。他说:“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范增一番恳切言辞,切中项氏要害,上下心悦诚服,于是迎请楚怀王孙子熊心。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尊楚攘秦这件事,深刻体现了范增的政治才干和远见卓识。
后来秦廷土崩瓦解,刘邦大军进驻关中,项羽分封天下,自号霸王,而以刘邦为汉王。
范增敏锐地意识到隐藏在背后的危机,遂谏言项羽:“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巴、蜀亦关中地也。”建议三分关中,把刘邦打发到偏僻的巴、蜀和汉中地区。
这种釜底抽薪的举措,迅速打击了刘邦收买关中民心、坐大一方的企图,有效遏制了刘邦觊觎天下的野心。也只有成熟的政治家,才具备这般纯熟的手腕和谋略。
而他一手导演的“鸿门宴”,更集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笑里藏刀、调虎离山、关门捉贼、擒贼擒王等计策于一身,虽因项伯暗中通敌、项羽妇人之仁功败垂成,“一去鸿门不可寻”,却至今无人望其项背,可谓绝响。
4千秋憾事因留去范增是一位先知,智者,他不飞则悠然于南巢山水,一飞则位居大将军封爵历阳侯。
所谓亚父之尊,不过方言“爷叔、阿父”的误会进而雅化,反倒映衬了范增的功勋,强化了他在政治上创造的功名业绩。
范增是一位政治家,谋略家,他起点高远,辅项氏而立楚国旌旗,他运筹帷幄,知来追往且进退自如。
所谓“疽发于背”,亦不过金蝉脱壳计策,而后回归先知、智者钟情的山水自然世界——千秋憾事因留去,已让英雄遗恨中,而已。
附1:传说隐居天台九遮山浙江天台九遮山,相传为范增隐居处所,该地至今存有亚父庙、亚父桥及望楚洞等历史建筑。
自后周显德四年(年)建庙至今,亚父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庙中照壁题书:“范增遗踪”四个大字。
亚父桥的前身,传说建在望楚岭脚下,是范增自己设计的石拱桥,后人呼为:“亚父桥”,桥头石碑正面为:“范增隐居处”。
望楚洞,分上、中、下三洞,是范增遁迹隐居的洞窟。古人有诗云:“石船夜渡到天台,亚父登仙何处来。一座萝完千古在,两山花洞万年来;停船岩下清凉地,勒马庵前法净台。相传范增成佛在,至今静坐白云限”。
附2:故里范增故里巢湖亚父山
巢湖是范增故里,城区的卧牛山上曾有范增墓、亚父井,后皆堙没。现今唯有城东鼓山、旗山一带保留有范增墓、亚父井等相关遗迹。
巢湖城东的鼓山、旗山,呈“鼓打旗摇”之势,方克逸题联:“偕旗悟谛融孤景,击鼓传神醉众生。”明代程钦在鼓山建福应庵,今名佛隐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方政府在鼓山树范增像丶造范增亭,建设“亚父公园”,将鼓山建设成了重要的城市山林。
旗山在鼓山南面,志书云:“旗山。即亚父山,以山形,则像旗;以亚父古迹,则称亚父。去县十里。”旗山即亚父山,亚父山即旗山。
旗山仍存有部分人文遗迹,其中“范增墓”为巢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人题范增墓楹联:“竖子无知,逞霸图不用智谋,焉操胜卷?良臣绝望,献奇计翻遭离间,枉效孤忠。”清代鲍天球曾作有《过亚父山怀古》诗。
、、、年,巢湖市连续召开了四届亚父(范增)文化研讨会,持续认真挖掘和打造范增文化。
《咏巢湖》
其一
当年亚父出居巢,
七十老翁气未消。
对友只能图暗杀,
看来奇计未为高。
其二
暗杀阴谋未遂图,
居然一怒返巢湖。
未到彭城疽发背,
空余孤冢在湖濡。
郭沫若视察巢湖题诗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zx/6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