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懋琦
摘要:历史机遇造就了古镇以前的繁荣,愿能抓住新机遇重振雄风。
以前,交通不便,上合肥去三河,都得步行。葛大郢离合肥60里路,离三河25里路,唯有罗小店就在家门口,只两三里路,所以,以前村里人的商业交易主要在罗小店。
上世纪四十年代,我跟妈妈上罗小店是经常的事。记忆中罗小店,很繁荣,特别是早市,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茶馆里高朋满座。
近五年我五次回乡,每次都要上小店,原主街还有几家商店;早上,在主街与南街相接的地方有几家买服装摊位,有农民摆上菜蔬;有一家早点店。总的感觉是:市面萧条,和以前是天渊之别。
为了了解罗小店的历史及罗小店的兴衰原因,并探讨在新形势下怎样能得到新发展,年5月,我访问了罗小店的八旬老人丁常玉、姚先艾、吴帮付和生在罗小店的李玉雪,丁常玉,吴帮付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小店。他们当年是孩子,儿时伙伴父亲的生意还记得清清楚楚。
一、传说中的千年古镇。
丁常玉老先生说,一千多年前,一家姓罗的人在此卖茶又卖粥,得名罗粥店,后来将“粥”改成“祝”,名罗祝店。玉雪说,她听老人说,在岳飞时代(南宋),有一位姓罗的人在此卖粥,还卖粑粑,得名罗粥店。吴帮付老人说,由于地处合肥南乡又名南粥店或南小店,一般称罗小店,从开始到现在有千把年。
此文里,我以我童年熟悉的名字“罗小店”及简称“小店”相称。
二、一首民谣。
从一首民谣说起:“罗小店没好长,竟是茶馆和米行,南头倒有三怪头,北头倒有吴到霜,弯弯曲曲一人巷。新口岗,出机匠(织布),刘家拐子阴得阳;高家户,出毛匠;秦家户,出铜匠;葛三弯子开面坊;夏家坎子拉破网;姚大郢子多卵样;葛大郢子发财相;丁大郢子有多长,南头有个大祠堂,北头有个小庙堂,当中有一个老户长,两旁边出锤匠,你问锤匠是哪一个,大屁眼子罗明阳(土匪头子)。”
(机匠——织布匠;毛匠——盖草房的人;刘家拐子阴得阳——刘河集,街一边高一边低;锤匠——土匪)
懋良传给我的这首民谣,简要地概括了罗小店及他周围庄的特点。
三、繁荣的小店。
我小时候,葛大郢东面永乐圩与西泊圩之间的圩埂上来来往往人很多,那是孙嘴子、丁大郢人去小店赶集。
罗小店的主街,正如民谣中说的“弯弯曲曲一人巷”,约一百多米长,南北向,不直不宽。主街的南北端头是南街和北街,主街后有一条后街。好比上下两横,两横之间有两直。
从葛大郢上罗小店先到南街,现在我依稀记得当年南街的景况。
南街最东头是草场,以往家庭燃料是草,卖草的人把草挑到此,买的人看好那一挑草,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谈妥,开草行的人过秤,并从卖出的费用中提取“行佣”,小郢的葛德余和一家姚姓人家曾开草行。德余是我19世祖葛训智弟弟葛训言孙子树型的儿子。纱场与草场相邻,以往乡下人多穿家机布,农村不少家庭都有织布机,纺纱业在民间妇女中也就应运而生,抗战期间,我妈就靠纺纱带我度日。民谣中说“新口岗,出机匠”,新口岗,成了织布的专业村,织布小作坊多。纱场有几张桌子,在桌子上进行交易。买卖双方,打交道时间长了,彼此了解,收纱的人,知道谁纺的纱细而匀,他们往往站在路旁,看到纺得好的熟悉村妇,忙上前迎接,把纱接过去。妈妈纺的纱,经常在路上就被买纱人接走。市场定有价格,但根据质量上下浮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
南街靠南有四五家米行,有葛懋功、葛宜整父親、丁长华父親开的米行。农民若卖米就把米挑到米行来卖。懋功是开草行的德余兄德熙的儿子。鱼米之乡,当然米行也多。懋功米行的房子还在,只是人已故去多年。
主街最热闹。
当我听玉雪说,小店上有十多家茶馆,我简直不相信。经过调查,确实如此。光主街上有头十家茶管,多在街西。还有有两家炕烧饼和两家粑粑店。
“罗小店没好长,竟是茶馆和米行”。民间艺人真伟大,两句话道出了小镇的特点。
做粑粑的有罗勤宏和罗勤业父親,只有二张桌子,也买点粥。
昊学达茶馆五六张桌子;罗修普茶馆十多张桌子;吴邦达父親茶馆头十张桌子;丁守柱茶馆30多张桌子,五路房子从头到后全是桌子,最大;葛德良茶馆,十多张桌子。丁常玉父親也开茶馆,三家茶馆相邻,他家20多张桌子,雇了五六个人,开了三十多年,他说开茶馆人要好,才有生意;左边的是陈立和茶馆,十多张桌子,右边是吴大炮,十几张桌子。
这些茶馆早市供应旱粑粑,狮子头,板凳腿(长条形烧饼),米饺子,春卷(约四寸长)和粥,农村特点,早市人最多,中午和晚上有饭菜,茶馆照样有人,名为茶馆实际上就是饭店。
主街上有五六家肉案子。两家鱼行在街东,这一带靠巢湖,且水多,所以鱼也多,夏家坎子和巢湖一堤之隔,不少人靠打渔为生,冬季几乎村村有人打渔,鱼行经营人常换,堂伯葛德光和葛德增曾开过鱼行。开鱼行、纱行、牛行和猪行都同开草行一样,负责称重,提取行佣。
当然早市买卖菜的农民很多。
主街上还有豆腐店三家,糠面行,旧家具店。有两家中药店,一家是李玉雪大伯开的,另一家是回民白先生开的,还有专治蛇伤的蛇花子。
有约十家杂货店,葛树怀家,葛懋炤家,丁守简家,万大昌父親,車先发父親,罗寿加爹爹,僵三爷等。車家万家在小店是单户
主街北头有汪家王家两家铁匠铺,每家五六个学徒工。
天主教堂在街东葛家祖屋后面。
主街上有四五家鸦片烟馆,设在后房。
主街北端头是东西向的北街,有药店,茶馆和杂货店,昊健父親开的米行。李玉雪家祖上中药店在街北,这家几代中医,当年的中药柜现在小店卫生所。街东头有四五家茶馆,吴邦存父親小名小财主,有十来张桌子。吴邦成父親十七八张桌子,他是保长头,造的假钱用到三河合肥。
北街李玉雪家后面即小店的最北面有牛场和猪场。牛市每年六月六日开市,正如民谣所说的“六月六牛上市,一个俠们两个狮子头”。在这一天,凡是把牛牵到牛市来的牧童,发两个狮子头(油炸面点),这对苦孩子来说,难得,有的牧童把牛牵到塘边,记号洗净,又可领两个狮子头。葛德凤开过牛行。
主街后面,与主街平行有一条后街。后街有三家木匠店,即丁永发父親、丁常春和许家贵父親开的店,做农具、家具和棺材;砻(long)匠店,磨稻子,稻脱壳;四家绞棉籽店,我的故乡出产棉花,棉花去除棉籽后,才能弹,擀成棉条纺;还有永发父亲和姚先兵开的两家茶館,有头十张桌子。
以前严店、中派河逢单赶集,程店、上派河逢双,唯有罗小店天天有集,而且是从早到晚。
为什么罗小店当年如此繁荣?
罗小店以前是合肥通三河的交通要道。合肥经义城,丙子,下派到罗祝店,再经高家茶棚到三河,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这是古镇繁荣的根本原因。
小丰寺(原名西来山)离罗小店只里把路,从小丰寺到巢湖东岸的中庙,必经罗小店到巢湖西岸乘船。一般10月,虔诚的佛教徒往往组织起来,到小丰寺中庙拜佛朝圣,先到小丰寺再去中庙。吴帮付老人回忆,有一次下大雨,船不能开,小丰寺滞留了三十干旗(三十个组织)。佛教的发展给了罗小店繁荣的机遇。
如民谣里所言,周围村庄的专业化,给罗小店带来生机。
我的曾祖父说过,由于政府不善政,地方多盗贼。巢湖里的焦草又高又多,腰盆划进去,看不见。剿匪时,成了掩护土匪的场所。“兔子不吃窝边草”,巢湖西岸的土匪到东岸抢劫,白天这些土匪到西岸罗小店坐茶馆,头子抽大烟,都规规矩矩付钱。所以罗小店白天茶馆人也多。
历史给了罗小店机遇,罗小店得到发展。
世事多变,解放后,严店刘河通公路,地方政府也设在那,这样很自然,罗小店的生意被抢。但是历史的机遇又来了,随着环湖旅游区的建立,公路修到罗小店,交通方便,又临近巢湖,我多希望罗小店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让千年古镇再振雄风,发展成有旅游特色的古镇。
最忆是巢州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zx/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