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巢湖市是有巢氏生籍地望。从古巢国、南巢、巢伯,直到今天巢湖市,无不传承了有巢氏留下的无可替代的地名文化遗产,并演绎了候伯国与庐子国,乃至巢州与庐州的地域变迁。
有巢氏:被视为巢湖人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主编地方风物图书《巢湖》(安徽科技出版社年出版)时,将“有巢氏”载入书中“人物篇”。记载:“有巢氏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这样记述没有直接的文字依据。因为,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仅有年的历史。而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不可能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但是,“巢”作为地名和湖名符号,在时间上它有特定的记忆性,在空间上它又有特定的方位性。正是“巢”之名号,透露出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的信息。
有巢氏,又叫“大巢氏”,简称“有巢”,“巢”,相传年号“巢皇”。史传为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在北京平谷“中华百帝宫”,“有巢氏”作为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的“中华第一人文圣祖”,被列为百帝之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各路专家学者结合古籍文献研究,进而形成共识:有巢氏被认为是安徽巢湖人。
有巢氏系“三皇”之一。
“三皇五帝”无疑是自“盘古开天辟地”后的中华上古时期杰出首领的代表,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具体“三皇”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如《楚辞》称西皇、东皇、上皇,《史记》称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但都没有说明其人其名。“三皇”其中有一说为“巢皇、燧皇、羲皇”,“巢皇”即指有巢氏。“三皇”诸人,通常泛指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中华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文明历史进程。
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神话传说,一般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要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传统的说法是,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历仙山,得到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因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有巢氏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过去,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地是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东北)。也有认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东,或在山西、内蒙古等地。汉代纬书《遁甲开山图》说:“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至于有巢氏治都于此,并无实据为凭。以致人们曾存疑问:有巢氏时期连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里会有都城呢?
有巢氏的功德,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进程。收录北宋《太平御览》引项峻《始学编》载:“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倾向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其引《林邑记》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宋地理学家周去非说:“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时至南宋,富有“会通”、“求是”和“创新”精神的学者,倾向有巢氏生活在巢湖流域。著名史学家郑樵(~年,今福建莆田人),学术思想主张“仲尼、司马迁会通之法”,在《通志·三皇纪》云:“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郑樵注重实地考察,在《通志·氏族略》中从姓名学定义得出新的见解:“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康熙《巢县志》沿革志进而确载:“罗泌《路史》称有巢氏。”罗泌(~年,今江西吉安人),其《路史》记述上古迄两汉事,考证精赅,保存大量的古代史料和佚闻,堪可采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距今约30万年的和县猿人、约20万年的银山智人和年前凌家滩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进化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古代文明,包括有巢氏所开拓的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时代。
凌家滩遗址自年被发现,经过文物考古部门的五次大规模发掘,认定遗址其年代距今—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经遥感测定,凌家滩遗址的总面积达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祭祀,红陶块砌成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是已存在政、军、神三权的有巢氏聚落中心。其主要活动范畴,在巢湖领域东南一带,包括今天的含山县凌家滩和巢湖市巢山。
年7月13日,《新安晚报》发表记者史守琴专稿《“百帝之首”生于巢湖?》,报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敬国研究员认为,从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考古中发掘的文物足以佐证:凌家滩的先民就是史料所记载的有巢氏,凌家滩遗址就是有巢氏时代的聚落中心。
有巢氏既是有巢氏个人的称号,也是有巢氏及其子孙的氏族部落的称号。有巢氏因发明巢居而被尊为圣祖,因受部落拥戴而成为氏族首领。有巢氏“王天下”,年号“巢皇”。有巢氏“王天下”时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y/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