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巢湖地区就是鱼米之乡,对节令似乎很敏感,反映在俗语里也是俏皮中隐藏着智慧。
有人评价说“巢民性惮远涉,无行货者,民力耕桑。”可是本地地形地貌特殊:“一分半山丘二分半水,五分岗地一分圩。”岗丘地区少有河流陂湖,雨水存不住,两三天不下雨就缺水。民谣:“家住小山坡,年年旱灾多,不是棉花旱,就是水稻枯。”老百姓面朝黄土一辈子,也难改变命运,以致四乡漂泊。《巢县志》曰:“然山农值旱,圩农阨水,有终岁勤劳,常怀饥馁者。”是故巢湖百姓热衷“较量晴雨”,祈求风调雨顺。
于是,与节令有关的谚语一代代口口相传。
关于打春,谚曰:“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
关于下雪,“雷打雪花飘,杀人不用刀。”这是巢湖地区一句俗语,其意具有迷信色彩,意谓年成不好,是凶年。但具体根据是什么,讲不明白。先辈们总结的俗谚、俗语,有时候解释不清楚。所谓的神秘兮兮,不外于此。
本地志书记载:惊蛰孕孳,雷声发,米价贱。民谚总结:“惊蛰闻雷米似泥。”都说惊蛰一雷天下响,收成就好,然大丰收粮食就不值钱,谷贱伤农。许多事,好坏之间很难把握,诚如民谣说的那样:“做天难做二月天,桑要暖来麦要寒。农民伯伯盼下雨,采桑娘子怕阴天。”
康熙《巢县志》上记载:“清明,以柳枝插头,家各登其丘垄,扫奠之后,即饮酒其间。”又云:“清明取稻种,水渍七日而蘖,始播种,或春寒稍迟数日。谚曰:清明浸种,谷雨撒秧。又,清明宜晴,谷雨宜雨,其占为有年。”而民间谓:“清明要晴,谷雨要淋。”都是一个意思,差不了多少。
端午吃粽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风俗,但巢湖地区农村有端午三友:“艾草、粽子、大蒜头。”新上市的大蒜头,撂锅里烤熟了吃。另外,小孩的胸口一般都挂着一串大蒜杆子,想吃随手拽,也可以不吃——主要起除菌防疫作用。俗语又云:“吃了端午粽,才把寒衣送。”粽子一吃下肚,夏天就到了。
巢湖是南北交替、吴头楚尾之地,风俗兼具东西南北。部分地区作兴夏至节,部分地区作兴端午。土语云:“亚父山,门槛高,遇到轮船就敢超。”说明亚父山一带不但有划龙船习俗,而且划龙舟的人艺高人胆大,敢与轮船竞高下。
巢湖丘圩交错,山地怕旱羡慕圩区,实不知圩田涝怕了,叹息:“圩田好做,五月难挨。”反倒艳羡高爽之地,有“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盼晴干”的矛盾。庐江俗语也体现了这一点:“圩上的女子往岗上哭,要吃岗上的井水大豆粥;岗上的女子往圩上哭,要吃乌鱼鳃边两块肉。”其实,在靠天收的年代,不管是山区还是圩田,日子都不好过。即使有所谓好过,也不过是老百姓心中的企盼和念想——明天会更好。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s/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