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巢湖市 >> 巢湖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安徽巢湖探索ldquord

来源:巢湖市 时间:2021-6-5

点击上方文字   牢牢把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意义,认真思索“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教育引领、文明实践三大功能定位,形成“全覆盖、沉到底”的工作格局。

  突出理论宣讲功能。以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会议精神为主要内容,将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搭建理论、政策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把“接地气、冒热气”的“好声音”带到群众中去。

巢湖市“七五”普法讲师团走进中垾学区开展理论宣讲。图片来源:巢湖文明网

  突出教育引领功能。加强理想信念、公民道德、文明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三观”等的教育,用身边好人、文明故事、道德资源唤起人们对精神文明内容和意蕴的共鸣,着力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推动完善村(居)规民约行为规范,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正确思想理念、高尚道德准则和良好精神风尚。

  突出文明实践功能。围绕乡村振兴开展文明实践,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文化建设提供道德滋养。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为主线,将文明实践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到群众中去,开展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文化、体育等活动,提升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志愿服务公益性,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共享文明实践活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促进精神文明实践共同体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

组织村民开展广场舞比赛活动。图片来源:银屏镇

围绕五子工作法让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

  着力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聚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落小、落细。

  建立机构,牵住“牛鼻子”。一是强化统筹。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布局文明实践中心总体规划,按照践“一把手”工程要求,组建区、乡(镇、办、社区)、村(居)三级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任务。全市建设完成1个文明实践中心、17个文明实践所、个文明实践站。二是畅通流程。从站到所到中心,自下而上畅通“点单”“派单”流程,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组合拳,群众根据生产生活需求向文明实践站“点单”,文明实践站向下设的志愿服务队“派单”落实。

志愿服务“派单”平台。图片来源:巢湖发布

  两个融合,搭建“舞台子”。一是拓展平台。将农民书屋、红色礼堂、道德讲堂、村史馆等阵地资源有机融合,拓展文明实践阵地,建立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融合开展政策宣传、科普文化、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服务效能。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小程序,实现线上“点单—派单—接单”。二是融合媒体。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两个中心”融合建设,推动宣传教育同频共振。疫情防控期间,“两个中心”线上合力宣传政策、挖掘抗疫典型,线下招募志愿者,汇聚力量助力防“疫”战,共计招募社会志愿者余人,服务群众30余万人次。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线上借助“云上讲堂”展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优秀建设经验,传播文明交通、禁毒教育等礼仪知识,线下结合群众所求所需开展讲座,开展消防安全、文明礼仪,中、高考考前心理压力疏导等讲座。同时正积极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通。

  整合资源,盘清“家底子”。一是“盘活存量”夯实队伍。整合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及辅导人员、公益人士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统一调配、一起使用、协同运行,着力解决民之所需,民之所想。二是“做好增量”做优队伍。组建尖端人才志愿服务,打破志愿服务缺乏技术含量的“瓶颈”。将宣讲名家、医疗团队、高校专家学者、行业技术骨干、道德模范、科普达人等资源整合,为志愿服务新局面奠定人才基础。

集聚各地文艺骨干组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队。图片来源:巢湖文明网

  打造示范,树立“红杆子”。一是试点先行。选取阵地资源较好、活动内容丰富的新时代文明所(站)作为市级试点,挖掘巢湖民歌等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发扬传统忠、义、孝文化丰富项目内涵,推动志愿服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二是树立典型。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之星”评选活动,评一月一评选,年度评选“十佳”,寻找、发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优秀志愿者、文明践行者。

  丰富内容,畅想“好日子”。结合场馆功能特色,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作为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志愿服务总队的活动阵地,建立志愿服务总站,指导全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统一设计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架构、工作职责、活动流程、志愿服务LOGO等,各乡(镇、社区)按照标准和规范,结合实际有形化建设文明实践所、站。

健全三项保障机制铺设文明实践常态化路径

  健全三项机制,“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奖励回馈机制。建立“点—面”结合的志愿服务回馈机制。“面”上,将历年服务时长累计超过小时或年服务时长累计超过小时等符合条件的文明实践志愿者认定为星级志愿者,联合49家爱心商家为星级志愿者提供消费打折优惠。“点”上,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设立“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让志愿者能够享受到志愿服务奖励回馈的福利。

“志愿巢湖”微应用平台为巢湖千万个志愿者提供服务。图片来源:巢湖文明网

  建立观摩评比机制。采用分类抽签、定期观摩评比的方式,对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机制建设、阵地打造、志愿服务(队伍、项目、活动)、环境卫生、宣传氛围、村(居)民自治、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实地观摩、交叉互评,展示各地建设经验和特点特色,促进交流借鉴,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效应。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市、镇、村三级“书记清单”,将党委书记抓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工作实绩和意识形态考核范畴。推动文明单位与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村结对挂帮,帮助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提效。

突出四大工作实效文明实践的力量百花齐放

  推进“文明实践”转化为“文明成效”,两年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了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工作目标转变为惠及群众、服务群众的成果转换。

  创新理论进入寻常百姓的脑海心田。针对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利用本地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开设“云上讲堂”“主播有话说”“书香巢湖”等服务项目,灵活借用小喇叭、方言、民歌、戏曲、抖音新媒体等多种方式送文化、送政策、送知识、送服务,引导干部群众持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社区志愿者拖着“小喇叭”宣传防疫政策。图片来源:北大街社区

  志愿服务融入群众生活的细枝末节。打造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实施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成立一百支队伍、收集一千个群众需求、设立一万个志愿服务项目),全面覆盖群众“多元化”的生活需求,将志愿服务活动融入群众生活的细枝末节。围绕教育、文化、科技、医疗、法律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特别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以及特殊群体,通过群众“点”出需求,志愿服务队伍“亮”出服务,培育了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服务质量高的志愿服务项目。全市建立支以老党员、新乡贤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支)队,引导志愿者注册千万人。通过志愿服务“点单”“派单”流程,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万余场次,“流动剃头匠”“成长帮帮团”“医路相伴”“七彩课堂”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得到群众认可,逐渐显现出品牌效应。

苏湾镇第六届司集民歌文艺汇演。图片来源:苏湾镇

  在百姓群众的家门口建设文化乐园。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推动“戏曲进校园”“民歌感党恩”“名家赠春联”“青春伴夕阳·留住夕阳美”摄影等特色服务项目走进千家万户,把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送到百姓家门口,在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的同时,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文明风尚在农村土地上落地生根。推动各地完善村规民约行为规范、建立“四会”,依托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美丽农家、好媳妇等系列评选,发挥先进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和社会组织自发开展“义务治安巡逻”“邻里纠纷调解”“红白喜事服务”等服务项目,促进群众积极参与基层社会自治,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围绕决战脱贫攻坚,针对困难群众征集“微心愿”,开展“走进一百个乡村小学”“心连心帮扶”等服务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中的点滴帮助。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自立自强·感恩教育”活动,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巢湖文明网综合钱蕾蕾)

新时代文明实践最权威的公众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s/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