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篇》
知巢湖(ZhieChaoHu)栀子飘香农家月
巢湖民间有句农谚:“栀子开花你不做(也有称楝树开花),蓼子开花把脚踩,”这里用栀子和蓼子两种极为普通花卉的不同生长期来借代农作物种植和收获季节,意思是说,在栀子开花的时节不好好侍弄庄稼,到了蓼子开花的收获时节就会后悔得直跺脚。栀子花开的季节里的农活很多,除去泡芽撒种和栽秧、割麦、割油菜外,最具巢湖传统农事民俗特色的还有夹秧泥、薅稻、车水等。
夹秧泥又叫捞秧泥。巢湖区域境内河沟纵横如网,河底不乏多年乌黑发臭的沉积淤泥,是十分理想的农家肥。每到河冰消融春暖花开的时节,庄稼人便把一张张圆圆的盆船撑下河,双手紧握一个张开大口的铁猪头似的捞泥夹,扎进河底,将细软油润的腐泥水淋淋地“衔”起来,放到圆盆里,再卸到空地里堆放。从主流河道里捞夹的一盆盆河泥,要通过“撂漕子”这道繁重的程序,即以每六个撂漕手为一组,依次一木锨一木锨地传运,最终翻过近十米高的大堤流人内圩田地里。这些捞起来的沤泥,经过一段时间的沥水和对杂草、虫害的“无害化”处理后,将它们均匀分撒在水田里,那些受到过沤泥滋润的庄稼会更加茁壮。
车水车水是水稻耕作区域比较常见的农活,但是巢湖区域车水不用脚踏而是用手推臂拉。相对来说,车水活计的劳动强度不算太大。车水的动作富有音乐节奏感和舞蹈动感,这给巢湖民间车水歌谣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我们可从巢湖民歌中的车水歌谣中体验车水快乐:“小小水车八尺长,按在水里抗旱忙”“新打的水车轱辘开,四道铁箍打起来。二十岁哥哥来车水,胸脯子挺挺腿揸开”、“山歌好唱口难开,大米好吃水难车”、“新打的水车响呛呛,我和乖姐车水忙,田里有水好栽秧,我和乖姐早成双”。
巢湖民间水车长度不超过3米,主要有车厢、车辐子,车龙骨和车拐子组成,一般由两个人车,坡度太大的可有三、四个人车。两边车拐的角度是90度,关键技巧是挺胸直腰,两腿揸开得劲,两个人一前一后的用力要协调,车拐子要抡的圆。车水是否吃力,关键要看取水与出水两个点的落差大小。车水虽活不算重,但却是“歇人不歇车”,需有两班人轮换。过去轮换没有钟表记时,车水人便采取边车水边唱数字,“一来个一啊……二来个二啊……,……九十个九啊……带上个一百转啊……”,这样既愉悦了身心,也纪录了互相轮换的数字依据,也还有用简便易行的燃香办法,燃尽一炷香就换一班人。
薅稻巢湖区域有句农谚“稻根作痒、不抓不长”,指的是秧苗移栽活棵返青后,需要进行一次中耕除草,农家称其为薅稻。传统的薅稻方法适应了耕地小块零散的特点。一种是耨头,也称“乌头”,它是一个呈缺角的橄榄形状、长度大约50公里左右的木质耙子,上面有三排并列的铁耙齿尖,后面装上一根数米长的竹竿把子,用它在稻棵横竖间里来回拖动,就会把杂草刮去。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薅稻的人不用弯腰,比较省力气,但如果稻棵栽插得不整齐,耨头就难以施展。此外,耨头薅稻难以做到精耕细作,庄稼人一般不使用它,而是采取手抓稻根的薅稻方法。手抓法就是对每杆稻裸都要抓松根部的泥土,拔除稗子、杂草等。这种方式比用耨头辛苦,因此时的稻棵苗都有四五十公分高了,一弯下腰,尖尖的稻叶几乎都戳到薅稻人的脸,而且此时天气趋热,水温见高,熏蒸得人眼难开,冷不丁还有条冰凉的水蛇从从你手边窜过去。不过,手抓式薅稻有利于提高产量,而且薅稻时,小鱼、黄鳝、泥鳅、大田螺等常常会在你的手边等待,你会“顺手牵羊”一顿美味佳肴。
如今,这些情趣盎然的传统农活,已经和我们渐行浙远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s/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