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巢湖市 >> 巢湖市美食 >> 正文 >> 正文

知巢湖民俗文化篇春风又到巢湖边

来源:巢湖市 时间:2017-10-14

《民俗文化篇》

知巢湖(ZhiChaohu)

春风又到巢湖边

回头看巢湖民俗文化,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向前看巢湖民俗文化,它是对巢湖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的、广泛存在于民众生活中的传统行为模式和准则。

栽秧习俗

开秧门开秧门习俗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法考证。它是流传在巢湖区域乃至安徽江淮地区的一项重要农事民俗事象。在经过犁田耙地、泡芽撒种等复杂精细的劳作之后,一般到了农历四月小满季节,育秧田里已是葱茏一片,只待着拔苗起秧,向大田移栽了。巢湖农谚语说“小满栽秧家把家,芒种栽秧普天下”,这是个大概的时段,其实根据水稻品种和当年气候变化,还需要做些“微调”。

人们在每年插秧的第一天,都要举行“开秧门”的仪式,传统的程序是:由家族中的长辈或德高望重者主持,先焚香点烛放鞭炮,再率全体族人在村头的土地庙前祭拜土地神灵,祈求保佑丰收。然后由主持者在秧田中拔起第一簇秧苗,再正式开始拔秧栽秧的农活。下田拔秧时,左脚先下田,右手先拔把秧,先用秧根和泥擦擦双手,可以防止发“秧风”(手肿)。拔好秧苗后,要挑到大田里,将一个个秧把子均匀地抛落在田里,便可下田栽秧。

祭祀仪式

栽秧的技术要求有两条,一是不能栽成“烟袋头”,即把秧苗的根没有直栽下去,而是弯着根按在泥土里,这就很难成活,造成缺棵;二是不能“漂秧”,三个手指捏紧秧苗根部,要用力按在泥土里,切忌秧苗尚未栽稳固就匆忙离手,结果秧苗浮上水面,也造成缺棵。

(栽秧手法)

栽秧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下田栽秧的第一个人叫“邻趟的”,往往是栽秧高手,他是速度和质量的示范者。由于栽秧是一人挨一人的次序,在技术速度大致的情况下,可以依次完成上埂。而速度慢的栽秧手,要么后面人慢慢等待,要么后面人继续栽秧,把慢者“关”在封闭的小田块中,使被关人难堪。不过很少有人轻易“关”人,大多是善意地和你并行,帮你多栽几行。只是有些青年人喜欢热闹,喜欢竞争,你“关”我逃,往往掀起一场比赛,给沉闷的田畴带来一阵欢笑和喝彩。每栽完一块秧田,田头地拐都要几把秧苗,表示“有多余”,实际上为将来万一有缺棵秧做好补栽准备。

(栽秧ing)

栽秧的第一天,主人家都要设宴款待劳作者和亲朋好友,一般要吃四顿,下午还有一次“晚茶”。一是庆贺,二是犒劳。早餐一般吃油炒饭,另加两个新鲜的煮鸭蛋,俗话说“鸡生蛋过年,鸭生蛋做田”,所以鸭蛋又叫“种田子”,据说吃了“种田子”,成熟的稻谷就会颗粒饱满。栽秧十分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写照,腰酸背疼、面浮眼肿、蚂蟥叮血、手掌泡白,这些是农家妇女们最难熬的季节(在巢湖的习俗中,男人很少栽秧)。每过一个栽秧季节,乡下农民特别是农家妇女都要累得枯眼黑瘦,因此,在田头栽秧时,即兴喊秧歌也成了农民提神解乏开心的唯一方法。

(栽秧ing)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走上集体道路,传统的开秧门习俗或被取消,或被简化,但人们心中期盼丰收富裕的心愿始终没变,栽秧开始的那一天,往往放鞭炮以示庆贺。

(栽秧机))

关秧门巢湖民间还十分流行“关秧门”,也称为“送老秧”民俗,这和开秧门的虔诚祈祷相比,更多的是欢快和庆贺。每当栽秧季节快结束,以全村最后未完成栽秧活计的农家为标志,这一天大家都要帮忙栽秧,并想尽办法,把主人及其女婿“勾”到插秧现场。主人家的女婿也一定要到位,即使再忙也要抽空赶来岳父岳母家帮忙,否则会被人议论不懂事、没礼貌。通常在收工前夕,亲友们都要对女婿开展“泼水“甩泥”的“袭击”,甚至来个“牛打汪”(牛在泥水里洗澡),把女婿弄得浑身稀泥,糊得光溜溜,俗称“封仓门”。主人家和女婿也都要开心相逗笑脸相陪,感谢大家帮忙。女婿若有做得不到之处,还要“整改”表态,方才放他过关。最后上埂时,要带上一把秧苗,放在自家的院墙头上或甩在屋顶上,据说可以防虫害。关秧门当天,大家要团聚在一起,喝一顿喜庆酒。

(“牛打汪”)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吡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ms/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