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下辖1个乡、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其中独一无二的乡,即庙岗。庙岗乡北壤栏杆集,东比柘皋,南为炯炀,西界大山与肥东县西山驿等镇毗邻,是山冈起伏的丘陵地区。域内少有河流湖泊,生产生活依赖雨水、井泉,几天不下雨就缺水:“七天无雨心里慌,半月无雨现旱象。”这种条件下以农耕为主,自然只有靠天收。民谣云:“家住小山坡,年年旱灾多。不是棉花旱,就是水稻枯。”这首歌谣,是百姓无奈的叹息,也是经济落后的写照。
缺少天然水源旱涝无常地形地貌高低不平,颇类吴冠中画作《四川水田》。庄稼地既像梯田零星不齐,又缺少天然水源旱涝无常。老百姓耕种费时费力,终年巴望老天架相,祈求该晴即晴该雨则雨风调雨顺。所以老人们关于农业的谚语张口就来,如“清明要晴谷雨要淋”、“立夏不下无水洗耙”、“六月初一下一阵,放牛哥哥跑成病”、“六月初三大日头,山中树木也焦头”、“腊月三次雾,塘底走大路”……他们在艰难中总结经验指导来年生产,内心深处则指望老天爷恩慈,敬畏龙王爷。境内浮槎山上早年庙宇猬集,相传最先建设的是龙王庙,供奉着桀骜不驯的白龙王;儿时进山,曾见山泉附近写有“昔曰龙王庙,今朝合巢泉”一联。有一句熟语:“斛塘本姓杨,年年玩个猪大肠。”与龙有关,反映的是当地百姓玩龙灯祈福许愿的习俗。
因远离河浒,外界较为普遍的端午节在庙岗格格不入,算不上节日的夏至反倒很隆重。记得小时候,学校逢到夏至还放假一天。谚语中有所谓:“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吃面,指面粉制作的食品。这一天家家炊烟、户户煎炸,用新上市的菜籽油、小麦面制作各式各样的点心。它是人们在农忙期间有意识地自我调节——表达丰收的喜悦,迎接抢种的到来,承上启下缓解连续作战的疲乏。夏至节具有北方农耕文明色彩,作为那地方的人,我一直称它是村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两年,它真的被列入了巢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来有出外谋生的传统庙岗是一块贫瘠的土地,上面生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向上的人民。穷则思变,为了改变生活,庙岗百姓历来有出外谋生的传统,口头语:“半夜起来下扬州,天亮还在屋后头。”即衍生于此。至于“下江南”的人和事,庙岗人随口能举出几个例子,相关童谣更是耳熟能详。如:饱含艰辛心酸的《江南》:“江南好勤钱,一去二三年。心想回家转,腰里没有钱。”倾诉思乡的无奈、怀亲的苦楚。又如《江南》的姐妹篇《二坝》:“二坝过江,眼水汪汪,再下江南,男盗女娼。”反映在外谋生的境况。农村出来的永远处于社会最底层!尽管困难,他们仍然前仆后继闯荡四方。庙岗人很相信这句古话:“树挪死,人挪活。”再怎么着,也比穷死在家里好啊。而今,江南许多人自称祖先为巢湖人、柘皋人、庙岗人、浮槎山人,其源头在这里。
除了凭借手艺出门的,还有许多人在家乡教书育人,以此改变子弟生活。者百姓则抱着“穷不失志”的大原则,想方设法让子女跟随绅士、塾师后面学习。郑家冲人郑畅初、山周村人周本立、方家洼村人方纯一等塾师,以课徒为业,孜孜不倦引导学子走上新的生活道路。莘莘学子也不负众望,继承了先人好学上进、不甘落伍的干劲、闯劲,先后崭露睁嵘。像清涧李慰农、尖山杨士彬,载入史册;方家冲的方茂初,成长为北乡传奇人物;鲁集的鲁彦周,以《天云山传奇》奠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龚家垄村人姜祖佑,成就在书画,以画牡丹闻名。最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自学成才者,为尖山寺梁剑华和先子洼方克逸。梁剑华的作品《姑娘小伙正当年》被拍成电影,名噪一时,后为马鞍山市作协主席;方克逸,专攻楹联撰作。我最喜欢他为抱书桥所题楹联:“唯爱国忧民,非屈子亦能千古;只吟风弄月,来斯桥应愧三分。”此联,写出了抱书桥的分量底蕴,也折射出了作者的精气神……庙岗的人,有出息。
人文景点历史典故众多庙岗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贫瘠的土地上也有冈峦之胜、历史典故。自北而南的连绵青山,是两邑界限。北端浮槎山,名称由来莫辨。山上曾经建有数十座寺宇:“浮槎传海外,着慈云法雨,同参大脚如来。”号称“北九华”。老人们介绍主寺大山庙时,绘声绘色地说:“年年办庙会,朝山的人长龙一样。庙里的金龙柱子,一人抱不过来……”山腰合巢泉,即宋代欧阳修为之作记、赞为天下第七的浮槎泉,也是当地人修建义济龙王庙的地方。山后李鸿章,幼年读书于浮槎山;年届四十来庙里求子并如愿,曾作诗云:“浮槎山角阵云堆,郁郁松楸望不开。历劫尚存忠孝性,济时谁识栋梁材?胸中气概千秋许,身后流言百口哀。葛帔孤儿惭付托,空将双泪寄泉台。”他晚年还将书房更名为浮槎书斋,字少荃改为少泉,号仪叟老人改为浮槎老人。其弟李鹤章亦然,自号浮槎山人,作品结集为《浮槎山人文集》。
自浮槎山至尖山一线,山口众多,以北山口、东山口最为重要,方志有云:“东山、北山实居巢之门户。”东山口在南端尖山之下。尖山,乃宋金柘皋之战中的紫金山所在,以尖山寺入录县志。在庙岗口口相传,则因谚语,尖山戴帽,一天一暴;小口起暴,雨来就颾。”山下曾建有东山铺,是古代官道“合肥一西山释一庙岗一柘皋一巢县”中的咽喉。烟云已过,多成传说,然大山依然、清泉依旧。以大山为依托,庙岗陆续开发建设了九龙口浮山林场、清水涧桃花源、尖山寺水库等小城郊游目的地,尖山脚下的鲁氏宗祠和鲁彦周故居,则是庙岗乡重要的人文景点……庙岗的山,有前景。
据传说:“昂氏先人来自辽东昂沁部落。元末明初,因避战乱迀至合肥东乡,见尖山附近泉山脚下山清水秀,田园平坦,土地肥沃,宜耕宜牧,遂安居。”我觉得,古代所谓“土地肥沃宜耕宜牧”,无非刀耕火种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但它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百多年来贫穷落后的事实已经证明那是一条不归路。地方经济要进步,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粗放型农业模式,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出击,像先人下江南那样不畏险阻,义无反顾地跳出一亩三分地。希望庙岗扭转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落后的局面,不屈不挠地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延伸阅读
庙岗乡位于巢湖西部,西与肥东接壤,位置适中、交通便捷,S省道、县级庙柳路、芜合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居)委会,个自然村,总人口3.8万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7一16.1℃;全年无霜期在—天,年降水量在—毫米之间。境内风景秀丽、景色宜人,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全乡有3万多亩山场林地,自然生态保护较好,方集境内浮槎山因欧阳修作《浮槎山水记》而闻名。
庙岗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早期革命活动家李慰农、杨士彬和著名作家鲁彦周的故乡。
经过多年发展,庙岗乡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以安徽百春制药有限公司为主的蜂产品开发和蜂系列营养保健品生产基地;以方集浮槎山东方老年乐园为中心的旅游、餐饮、休闲、度假、山地摩托车越野基地;以清涧九李山场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综合开发基地;以莲花居委会、童坛村为中心的苗木、花卉种植和培育基地;以方集浮槎山为中心的油桃种植和加工基地和以尖山村山场为中心的蓝毒种植和深加工基地等。
庙岗乡将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着力打造成合肥的后花园,成为巢湖旅游的重要腹地,成为鱼米之乡、苗木之乡、油桃之乡、蜂源之乡、蓝莓之乡。
文:昂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ms/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