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巢湖市 >> 巢湖市美食 >> 正文 >> 正文

巢湖美景大家知卧牛山洗耳池公园

来源:巢湖市 时间:2017-7-21

卧牛山海拔48米,面积0.7平方千米,坐落在巢湖城中心,因山形似卧牛而得名。清康熙《巢县志》记载:“卧牛山乃巢父、许由隐居之地”。清朝巢县知县孙芝芳写下诗歌《登卧牛山》:“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登高四望皆奇绝,三面青山一面湖”,把巢湖风光和江苏苏州相媲美。巢湖城区有一条7.6千米的环城河,古代环城河两岸店铺茶楼林立,商船交错、旅客云集。从卧牛山顶向南俯瞰这一段环城河,古代可见桅杆林立,穿行在两岸高耸的建筑之间,仿佛在“屋内行舟”。解放后,为了解决城区防洪问题,年兴建了东坝,年兴建了西坝,虽然对城区防洪有利,但也破坏了环城河的水路,失去了“屋内行舟”的景致。从卧牛山顶向西远眺,古代还可见“板桥落日”的美景,夕阳西下时刚好映照在一座木制板桥之上,板桥周围“绿柳梢头挂渔网,茅屋顶上飘炊烟”。随着时代变迁,木制板桥已经改成了单孔石拱桥,板桥周围也建成了大片的居民住宅区。古代的“牛山晚眺”可以远望巢湖,现在由于高层建筑的阻挡只能望楼兴叹了。年巢湖市为解决城市东西向交通拥堵问题,切割了卧牛山北侧的“牛尾部分”,修通了健康西路。目前,山顶已开辟为“卧牛山公园”,绿树掩映中,有很多儿童游乐设施;山上还建有望湖亭、晚翠亭。

有巢氏的后人世代生活在巢湖流域,到了尧舜禹禅让时期,根据“许由洗耳、巢父牵牛”的典故,衍生出一个成语——洗耳恭听。传说尧帝禅让帝位给舜帝之前,原本想让位给许由。许由是一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帝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山里隐居。尧帝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你不肯继承帝位,起码出来担任个“九州长”吧。许由感觉听到功名利禄的事情污染了耳朵,就捧起池水来清洗耳朵。这时,许由的好友巢父牵牛来到池边饮水。问明缘由后,巢父批评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如果早点隐居,就不会出现风波),那些功名利禄的事情也污染了池水,所以牵牛到上游饮水。许由感到惭愧,虚心接受教诲。后世称赞许由、巢父二人不贪图功名利禄的品格,根据许由洗耳的典故,衍生出一个成语——洗耳恭听。洗耳恭听的字面意思是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这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意思是指专心地听。

〖洗耳芳池〗位于巢湖市区中心地带,距卧牛山公园东约米,因许由洗耳而得名的洗耳池,附近的牵牛巷也是因巢父牵牛而得名,为古巢十大景致之一。过去洗耳池遗址,如一般乡村水塘。如今的洗耳池公园,是一座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内涵,以旅游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开放式水景公园。

清康熙《巢县志》所绘十景形胜图,“洗耳芳池”名列其中。志载:尧欲召许由为九州长,许不就,心不欲,恶其话污耳,用池水洗之。适逢巢父牵牛而来,问明其故说:“洗耳将污及池水,不能饮之。”说毕,遂牵牛上而去。许由洗耳处即今“洗耳池”,巢父牵牛之途则称“牵牛巷”。明朝万历丁丑年,知县陈经言,在许由洗耳遗址处,用甃石建方池。后人为颂扬许由闻过则喜的美德,遂将此池取名为“洗耳芳池”,成语“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另据《高士志》所载,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受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尧又召他任九州长。许由不从,闻之洗耳于颖水之滨。时逢许由的朋友巢父牵着一条牛过来给它饮水,见而问其故,笑道:“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求名声,污吾犊口。”说着,牵牛向上游饮之。尧帝时代本无确实文献传世,《巢县志》对此故事异同,特加按语认为:许由洗耳颖水,“而父实巢人,必不游颖滨矣。大扺先贤遗迹,无容湮没,姑两存之可也。”足见巢湖人的包容与智慧。

公园总面积11.1公顷,其中绿地面积6.8公顷,水面4.3公顷,绿地碧水,相映生辉。一年四季,雪松、翠竹和紫薇、杜英、红枫、栾树等各色花木争奇斗艳,生机盎然。澄怀亭、月牙亭、三贤亭、倚竹亭、市隐亭等点缀其间,错落玉立。洗耳池水环绕相通,南达天河,北贯护城河,栈道水榭,垂柳袅娜。高士桥、牵引桥等抚跨水面。毎逢晨光初露,或曰华灯初放,或曰细雨空蒙,或曰雪花纷扬,洗耳池各具千秋的梦幻景色,引得游人如织,流连忘返。,年,洗耳池公园获“安徽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塔影庵〗清朝光绪年间(年),佛教僧人(昌祥)利用破败的三贤庙,改造成了一座佛教寺院——塔影寺。年,此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寺庙,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居士亲书“塔影庵”匾额。在上南北朝时期建起一座定林寺,到了南宋时修建了一座定林寺塔。因卧牛山定林寺古塔(寺、塔早毁)影倒映在洗耳池中,形成“芳池塔影”的景致,所以洗耳池畔的塔影庵由此得名。

如今的塔影庵占地2.3亩,建筑面积平方米,三进院落共有殿宇44间。天王殿供奉天冠弥勒菩萨(坐像)、韦驮菩萨塑像,两侧是四大天王。与其他寺院有所不同的是,殿内供奉的并非是那个笑容满面、憨态可掬的大肚弥勒菩萨,而是天冠弥勒法身相。大肚弥勒是中国文化赋予的形象,天冠弥勒是古印度佛教中弥勒的本来面目,头戴天冠。弥勒菩萨是未来佛,直到56.7亿年后,他才会成为弥勒佛祖。

(来源:安徽网)

识别下面







































涓绘不鐧界櫆椋庣柧鐥?
鐧界櫆椋庢不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ms/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