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巢湖市 >> 巢湖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巢湖十八户唐之庐江唐墩

来源:巢湖市 时间:2020-9-19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5.html

作者:唐宗玄

八百里大别山逶迤至庐江西乡,北濒巢湖,南近长江,山形渐缓,但不失威仪。赖大别山余脉之威,形成了当地特有之丘陵地带,表现为多有山岭、平川交错的地貌,造就了众多冲形地,如长冲、金冲、老冲、牛冲、三冲等,所谓“冲”在庐江方言解释,就是夹杂在山区里的一片平地。

在庐江西乡,所有冲中,尤以十里长冲为典型代表之一,其冲的两翼为山,山乃是大别山余脉。“十里长冲万卷诗,不尽风光我书迟。满腹诗情待明日,来听清风云上题。”这是清代诗人宋景伦笔下的美景,而今依然存在。

冲里必有河,名曰长冲河。无数山溪成涓涓细流汇入河内,而长冲河又蜿蜒出冲,向东北流入巢湖,成为巢湖水系的一个支脉。

古人都是懂风水的,在极度依赖于自然的时代,择地定居,必定要选一个最宜居的场所,“山水相依,冲有良田”,自然是最好的。按照这个标准,长冲就是一个极佳宜居地。

长冲自三十埠一路绵延十多里至脉子岭,乃是十里长冲的区域。沿着长冲河自北而南有一条万(万山)柯(柯坦)路,大约在长冲中部马店行政村靠近万柯路西边有一个名叫唐墩的自然村,村的西边山脉与汤池马槽相邻,村庄规模不大,村中居住的绝大多数为唐姓族人,三十余户,二百余口人,均为开璋公的后裔。

唐墩,因唐姓族人始居住于此一个墩子形地,而得名。所谓“墩”,指土堆或厚而粗的木头、石头等。结合具体地形,是一处位于路边的墩形地。

时空回到十七世纪三、四十年大明王朝的末期,如同历史上每个封建王朝一样,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饥寒交迫的贫民被迫举起反抗大旗,农民起义出现了。

史书记载,崇祯十五年(年)五月,张献忠陷庐州,为习水师于巢湖。其年七月六日,张部克庐州,杀知府郑履祥。八日进击庐江并占领白石山,且在三河缴获了明军双墙巨舟多艘,张以此为基础,并在齐头嘴等地收集渔船货船,于当月建立第一支水师营,在巢湖大举训练水师,沿湖岸边的齐头嘴等地就是训练营地。水师的建立,给大明王朝以直接打击和威胁,兵部侍郎冯元飙向崇祯帝上书说:“巢湖环八百里,经由濡须口(今裕溪河)达大江。今舍之以资寇盗,俾收艅艎窥天堑,南都(南京)危矣!”接着又打败了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的官军。张献忠义军的胜利,使“江南大震”。凤阳总督高斗光、安庆巡抚郑二阳被逮治,起用马士英代之。

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占据巢湖白山等地,当地多家宗谱有记录,如《金氏宗谱》载:金凌壁,字南正,号潜石,金姓迁庐十二世祖,贡生金巢庵之父。生于年,卒于康熙戍辰年(年),八岁就家塾,年,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占庐,“湖滨山麓弥望皆贼”,举家纷然逃窜,金潜石被劫持到舒城,见营房西边有一丈余大石,可以藏人,起义军移营,是夜,鸣笳四闻,鼓角齐发,起义军驱赶群众随军行走,他趁乱藏匿石下,蒙混过关,逃回家中。为了纪念那块救命的石头,他遂号潜石。待他返回家中,见到的情景是“野无居人,庐舍灰烬”,寇平,整理残砖毁木,葺茅为栖。

种种史料说明,在明末崇祯十五年前后的起义军张献忠流窜到巢湖一带,给当地群众生活生产造成极大影响,打乱了老百姓一直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人口锐减,房舍尽毁。所以在古代每个王朝更替换代时,各种农民起义军,也有鱼目混珠的,趁机盗抢,无恶不作。所以起义军摧毁反动统治者,纵然有促进社会的进步的作用,但最遭殃的是所处时代的老百姓,轻者携家逃难,可能留下性命,但一定会造成财产巨大损失;重者家破人亡,甚至尸抛路野,惨不忍睹。

此时的巢湖西乡也不能身处其外,深受这场兵灾之害。在巢西离唐家疃不远的东南位置,有一个叫珠家岗的唐姓村庄,此村庄是巢湖十八户唐东分祖公的五子瑄公于明朝前期创建的,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了,村中居住大概四、五十户人,均为瑄公的后裔,大家平常融洽相处,安居乐业。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兵灾,村庄中除年老病弱行动不便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出去避难跑反。村中有户老者名文玉,耕读传家,教子有方,家境一般,但非常乐于助人,在村中颇有赞誉,家中有二个儿子,长子叫唐守川,次子叫唐守宗。在老父亲的指示下,兄弟俩携老扶幼,团结一致,带上可携的值钱财物,日停昼行,不走大路,尽可能走小路,好不容易才到了巢湖南岸,为避开起义军、匪徒等侵扰,一直往偏南方向的山区处赶,山一程水一程,千辛万苦,终于到了今天长冲一带。

首先从长冲北部进入长冲,看到这里四周多山,树林茂密,气候宜人,居住的人也不多,待开垦土地不少,相对巢湖西乡老家要偏僻很多,也更安全些,是避难的好地方。正如清代举人陈心传描述的那样“其山夹岸排列,延绵约十余里许,树阴浓田肥美……余往来游观,不甚欣羡,以为斯冲也,不有高人必有逸士居焉”。

但长冲北部冲口自北向南已有丁、张、宋等姓氏人居住,他们继续沿长冲的冲口往里,也就是往南方向走,过了宋姓居住的古盆垱再往南不远处,寻见到墩形地,背靠山坡,地形整体向东略偏南,毗邻长冲河,周边树林茂密,山清水秀,确是处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于是卸下箩担,插草为标、垦荒结庐。在一锄一铲中,渐有了“唐墩”雏形。

在兵灾缓,贼寇平后,兄弟二人回了趟巢西老家珠家岗,见村中多数房舍已毁,到处是残墙断壁,一片残破荒凉的景象,不堪入目。少数跑反先回到村中,有幸存活下来的族人,也是在艰难困苦中重建家园,甚为悲惨。兵灾给人民的创伤,将会永久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自觉坚定的维护社会稳定和平,任何出现不可避免的社会动乱,贼寇四起,首先遭罪的,一定是普通老百姓。

兄弟二人在村中尽可能帮忙族人重建家园,并去周边十八户唐其他村庄和亲友处看望走访了。之后,综合衡量一下,与村中族人作别,先回到长冲。守川公和守宗公后来也不时回老家珠家岗,保持联系,以致他们和他们儿子辈逝世后均归葬老家珠家岗,说明他们一直对老家很有感情,故土难舍,但也不得不外迁,因为肩负了家族之重任,在乱世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留的青山在,不拍没柴烧,之后再图发展。这种思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人才是最大的资本,没有人,什么都是浮云。

在长冲唐墩,过了一段时间,慢慢适应了当地环境,为安全起见,兄弟俩分开二地,留有余地。因守川公爱山,留在唐墩开疆拓土,而守宗公因爱水,去了今舒城杭埠一带,后来创建了唐家湾村庄。

这样唐墩成为十八户唐迁庐后的根据地,唐家湾成了十八户唐迁舒后的根据地。他们二位也分别是十八户唐迁庐和迁舒的始祖,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纪念。

因丁、宋、张等姓氏基本上在明初就迁徙到长冲,直到在二百余年后的明末,守川公才拖家带口迁过来,算起来是晚来户,当时人丁也少,初创唐墩村庄时,尤为艰辛,困难可想而知,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因长冲属于大别山余脉,当时长冲周边山上树木茂密,常有野生大型猫科动物出没很自然,在唐墩靠南不远脉子岭附近,至今仍然有虎洞、老虎洼等与老虎有关的地名,应该是有力的佐证。族中前辈老人口传,迁过来的老祖先,还打过老虎,具体是哪位祖先,不详,外号“唐打虎”,说的有板有眼的,大年三十晚上吃了年饭喝了酒后,在家听到虎叫声,于是带上打虎伞、猎叉等工具,顺着虎声方向,去打虎,后来家人等了很久未见其回来,大家分头寻找,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在一座山岗上的一处稍微凹点的地方找到,只见在打虎伞上扑有二只老虎,因打虎伞上的尖刀等锐器已割破老虎的肚子,二只老虎已死,大家将死去的老虎移开,再移开打虎伞,发现这位先祖双手紧握打虎伞,但人已逝世,分析是因为二只老虎太重,扑在打虎伞上,无法移动,可能窒息加上惊吓等,造成这位先祖逝世,后来这位先祖的兄弟等家人就地将其埋葬在打虎的地方。

关于先祖打虎的传说中老虎,个人认为金钱豹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在清朝前期十七、十八世纪,长冲唐墩一带人口稀少,山上树木茂盛,是大别山的余脉,金钱豹出没是完全可能的,至于老虎出没可能性比较小些。但打虎的传说,也从侧面反馈了唐氏先祖有勇有谋,不畏艰辛,敢于同自然作斗争。

因守川公的勤劳,头脑灵活,随着其四个儿子之厚公、之云公、之起公、之茂公的出生和长大,家庭人丁逐渐多起来了,修建的房屋也多了,唐墩村庄也扩大了,到守川公孙子辈开璋公、开珍公等出生,村庄已初具一定规模,到了守川公曾孙辈永俊公、永禄公、永福公、永裕公等出生后,村庄居住显得有点拥挤了,需要开始考虑另寻觅适宜地方外迁,到了守川公玄孙辈尚国公、尚陛公、尚珍公、尚明公、尚荣公、尚志公、尚忠公等,陆续外迁到金冲的唐老屋,长冲的桃花园等地,并通过这些村庄,再往外迁新建村庄。

唐墩是十八户唐迁庐始居地,先祖在那里安家积累,人丁繁衍,为唐氏族人在庐江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庐江潜川唐氏椒枝堂族人重要村庄之一,没有唐墩,就没有后来的其它唐姓村庄。

随着大合肥旅游开发项目、十里长冲的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万柯路等畅通,交通更加便捷,乡村居住环境的整治。今天的唐墩变得更加美好,更适宜人居住,是一处养老的绝佳胜地。

最忆是巢州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y/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