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人一般都听说过:巢湖三百六十汊,黄山三百六十洼”,可见巢北的小黄山,也和巢湖一样一望无际。巢北小黄山基本是方形的,虽然不高,但层层叠叠,绵延不断,它不仅物产丰富,而且风光秀丽。近年来,因为远离城市的喧嚣,空气清新,加上现在山区的交通也很便利,小黄山腹地,深受户外活动者的青睐,被驴友们亲切地称为“小武功山”。
年4月16日,我和巢湖登山协会户外活动群,南京扬子江户外一百多群友一道,踏上这片至今没有开发的秘境。我们的第一站是叶家老棚,从大树下的小石拱桥出发,列着队,吹着哨,就像当年开出柳堡的新四军一样,大家有说有笑,兴奋异常,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山峰等着我们去挑战呢。
刚下车,充沛的体力,让我们很快就拿下第一座山峰。后面蜿蜒排列的山峰形成起伏不大的山脊,弯曲开阔。山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路,江淮之间充沛的雨水,把“高山”草甸,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地毯,上面绣着各色不知名的小花。许多能叫上名字的花草,是我们童年的伙伴,熟悉,亲切而又陌生;远处山腰上,怒放的棠梨花,随风摇曳,似缭绕的白云,如休闲的羊群,把小山装扮成一幅立体的水彩画。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七八座山峰已经被我们抛在脑后,穿过“绿色隧道”,我们下行到掩映于绿树丛中的小村,已是炊烟袅袅,饭菜飘香的时刻了。热情的村民不但给我们提供休息“加油”的场地,还为我们烧了开水。山里人象大山一样,用真诚淳朴,迎接每一个接近他们的游人。
绵延数十公里的小黄山,因山多林密,自古就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抗金英雄杨再兴曾在此抵御金兵,太平天国和抗日的战火也曾烧到此处。当然,相比较而言,这里更是老百姓逃避官府悠然生活的宝地。
相传在清咸丰年间,很多桐城农民为了生计,到人烟稀少的苏北垦荒,他们在那里搭草棚而居,被当地人称为棚民。后来,这里桐城棚民因交不起官府的苛捐杂税,聚众起义,清廷紧急派兵追剿,起义军主帅战死后,这些桐城棚民就四散逃跑。他们挑着货郎担子,一路上以补锅修伞糊口,其中有六户人家来到今天含山县姚庙北面的小黄山深处。见这里山清水秀,天高皇帝远,他们便在此安顿下来了。
直到今天,这里的很多老人,仍能讲一口纯正的桐城口音。当年六户人家看中的地方,现在叫“”六衖”(这个字在新华字典里读[xiàng],同“巷”,但当地人读[hòng],寓意六户人家共同行走到这里)村。因为所谓的“棚民”,山里很多村名都带“棚”字。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其它许许多多的乡村一样,年轻一代都离开故土,走向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今,在小黄山腹地,六衖附近的峡谷深处,仍能见到一个被称为“石头部落”的地方,茂密的丛林之中,留下很多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的“房屋”,这些房子的屋顶和门窗早已消失在岁月的侵蚀之中,奇怪的是墙壁却无一例外地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当年的能工巧匠们,并没有用水泥和石灰粘合,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片石砌成这些墙壁,一百多年过去,这些顽强屹立的残垣断壁,象那个时代派出的使者,向我们解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这些精美的石头建筑,工艺精湛,坚固无比,堪称十九至二十世纪的石头建筑博物馆,也是巢湖地区外来移民的标本,堪称活化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巢北的山上,不仅能生长小麦,油菜,花生和山芋等农作物,还能种植苎麻,茶叶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靠着勤劳的双手,这些山里人一般比较富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山外人,每年春节过后,都要联系熟人,去山里人家把山芋片挑回来,和主食一起食用,从而节省主食,等早稻成熟的季节,按一比一的比例,我们的父辈把晒干的水稻给人家送过去。山里人坐在家里就能吃到新鲜的稻米,这种交换显然不平等,却有效地解决了山外人的粮食短缺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苎麻的走俏,更让山里人收入成倍增长,以致很多山外的女孩子嫁到了山里。
历时五个多小时,跨过大大小小十三个山峰,我们带着采到的大包小包的各种野菜,走出山谷,夕阳西下的时候回到喧嚣的城区。大家虽然很累,却都有点不舍。
有些地方会让人终生难忘,有些脚步会永远珍藏在心深,借用老同学王有洲的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一次偶然的出走
只好让那些提前到达的脚步
抵达乡村最隐秘的深处
最忆是巢州扫描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湁鏁堢殑鑽墿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鍔炴硶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y/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