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巢湖市 >> 巢湖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历史地图系列之安徽清代

来源:巢湖市 时间:2021-12-30

湖广二省的介绍已然翻篇,本次则向湖北东北部进发,介绍向东翻越大别山后抵达的安徽省。

需要说明的是,本系列对清朝地图的探索是建立在嘉庆二十五年()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展示的历史地图均为年当年的地方行政区划面貌。

由于清朝疆域经常有变动(即伸缩),故很难制作连续年份的对应版图,这也就是为何谭其骧先生主持修订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够展示单独年份的疆域版图。因此,在整个清朝前后(前承明制,后接民国)的部分行政单位或地名的变更实乃常事,同时我也会在本文中对湖北部分行政单位及地名的历史变更进行相应的解释。

嘉庆二十五年疆域图(清代年)

在对清朝安徽省地图的探究之前,对清朝行政区划制度的简单介绍是必不可少的:清朝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省、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州、散厅)

行政区划级别示意图(清代)

值得注意的是,省和府之间的“道”一级,是道员的统辖区域,但在清初,道并不是行政区,道员也没有品级(乾隆时方才划定)。道员则是继承了明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派出的差官,有分巡道、分守道、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等名目。而有关道及道员的具体内容有待后面的文章进行单独解释。

此外,“厅”这一行政单位通常设置在一些民族杂居之处及战略要地,分为省直辖的直隶厅和府下辖的散厅,少数直隶厅下辖县。(直隶厅大致类似当今的自治州,散厅则类比为自治县)

注:下文提及的“附郭”意指县政府治所与州、府、省等上级政府机构治所设置于同一城廓内的状态。

光绪三十四年疆域图(清代年)

安徽,简称皖,其省名源于它下辖的两个府的首字组成,即清代的安庆府和徽州府。而在安徽省独立建省前,它曾与江苏二省同属一省,即清初的江南省;康熙六年(年),江南分省,始有安徽、江苏二省。本次我们就先介绍清朝安徽省下辖的行政区划。

安徽省(清代)

安徽省共下辖8府5直隶州:安庆府、庐州府、凤阳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颍州府、广德直隶州、滁州直隶州、和州直隶州、六(lù)安直隶州、泗州直隶州。

一、安庆府(省府)

安庆府下辖6县:怀宁(附郭)、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县。

安庆府辖县沿用至今,仅怀宁县治不在今怀宁县政府所驻地。而其余5县均沿用至今。此外安庆府的辖区形状稍有更改,其东部的部分区域划分给今铜陵市,北部则划入小片原六安州之区域。

安庆府(清)

二、庐州府

庐州府辖有4县1州:合肥(附郭)、庐江、舒城、巢县和无为州。

庐州府即是今合肥市的前身,然今合肥市的面积较庐州府有一定缩小,因原属无为州划分给今芜湖市,原属舒城县划分给今六安市。今合肥市今管原合肥、庐江、巢县(今巢湖市)3县辖域,且合肥则代替庐州成为了今天辖县政区的名称。

庐州府(清)

三、凤阳府

凤阳府领有5县2州:凤阳(附郭)、怀远、定远、凤台、灵璧县和寿州、宿州。

此5县2州均沿用至今,但凤阳府之辖境则为今天多个城市所分割。凤阳、定远2县归今滁州市;怀远县属今蚌埠市,今蚌埠市区即由原凤阳府辖的蚌埠集发展而来;宿州及灵璧县则属今宿州市;寿州(今寿县)及凤台县归今淮南市管辖;府西北处的小部分辖区属今淮北市。

凤阳府(清)

四、徽州府

徽州府下理6县:歙县(附郭)、黟(yī)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县。

这6县均延续至今,而今黄山市仅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4县,婺源县今归江西上饶市,而绩溪县则属于今宣城市。同时徽州府治原在歙县,因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转移至屯溪,也就是今天黄山市的城区所在地。

徽州府(清)

五、宁国府

宁国府共管辖6县:宣城(附郭)、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县。

太平县于年撤销改为黄山黄山市,后成为黄山市黄山区。而另外5县则延续至今,其中南陵县划分给今芜湖市,仅管辖原宣城县(今成为宣城市)、宁国、泾县所辖区域。但宣城市还吸纳了原徽州府的绩溪县以及整个广德直隶州,面积仍大于原宁国府辖境。

六、广德直隶州

广德州辖境相对较小,仅领建平县1县。今均为宣城市管辖,广德州为今广德县,建平县于民国初年改称,即今郎溪县。

宁国府、广德直隶州(清)

七、池州府

池州府领有6县:贵池(附郭)、青阳、铜陵、建德、东流、石埭(dài)县。

今仅贵池、青阳名称建制延续至今(贵池区、青阳县);铜陵县今已独立为地级市(相当于清代的府);年将东流、建德2县撤销,合2县原有辖区设置今东至县(建德县旧称至德县);而石埭县为今石台县的前身,石埭县于年撤销,但是自建石台县()以来,县境地域分属变动频繁,县治也几度远距离迁徙。

池州府(清)

八、太平府

太平府下辖3县:当涂(附郭)、芜湖、繁昌县。

此3县都延续至今,只是芜湖县已升格为今芜湖地级市,且繁昌县已改属今芜湖市;太平府为今马鞍山市前身(府治在马鞍山市境内),仅辖有原太平府之当涂县。然而今马鞍山市还管辖原和州直隶州,故其面积不减反增。

九、和州直隶州

和州辖境也较小,故仅领有含山县1县。原和州直隶州全境今已改属马鞍山市,和州为今和县,含山县保持不变。

太平府、和州直隶州(清)

十、颍州府

颍州府原先为明代凤阳府颍州,清初属江南省,后升为直隶州,再升为府。颍州府下治6县1州:阜阳(附郭)、颍上、霍丘、太和、蒙城、涡阳县及亳(bó)州。

颍州府(清)

十一、滁州直隶州

滁州下治全椒县和来安县2县,且这2县沿用至今,今仍属滁州市管辖。今滁州市相较清滁州直隶州,其面积扩大甚多:清凤阳府的凤阳县、定远县,泗州直隶州的天长县均划入今滁州市辖区内,同时还划入原泗州部分辖地(彼时之明光镇一带地区),并以此设置明光县进行管辖。

滁州直隶州(清)

十二、六安直隶州

六安州管辖英山县和霍山县2县,且均沿用至今,霍山县仍属今六安市管辖。今六安市面积较清代六安州大为增加,北纳入了原颍州府划出的霍丘县(今为霍邱县),东南纳入了原庐州府辖的舒城县(今舒城县),西部也划进一小片河南的辖地,仅西南一角的英山县划给了今湖北省黄冈市。

六安直隶州(清)

十三、泗州直隶州

泗州共管辖3县:盱眙、天长、五河县,此3县依然延续至今,且当时的泗州管理淮河以及睢水注入洪泽湖的洪泽湖西部一带水域,因而当地的治水压力较大,易发生水患。

而原泗州辖境今被皖苏交界的几个城市所分割:原泗州州治所驻地今称泗县,属宿州市;原五河县属今蚌埠市;原天长县与明光镇一带属今滁州市;原东北部、洪泽湖以北地区属今江苏省宿迁市,今宿迁市在此设泗洪县;原盱眙县则属今江苏省淮安市。

泗州直隶州(清)

部分安徽地名的介绍:

合肥,旧称为庐州、庐阳等,但是合肥之称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汉代便设有合肥县。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有共同的交点而得名,庐州则是隋初方置,改合州而来,下辖合肥,直至明清时期。民国初年废庐州府,之后合肥不仅成为辖县政区,还从安庆手中接过了安徽省省会的名号,毛主席也对合肥的地理位置做出过精准评价:“合肥不错,为皖之中”,虽然芜湖等市一直是安徽省会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合肥市的省会地位自年后一直保持到今天。

蚌埠,原为淮河岸边一小渔村(蚌埠集),史载“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近代因津浦铁路(天津—南京浦口)的修建而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皖北的一大都市,现为地级市。

芜湖,因其“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得名,同时也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

铜陵,因其地山中产铜,汉代时便于此设铜官,专管采铜铸钱,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铜官镇,先称义安县,后改称铜陵县,再成为今铜陵市。

六安,其名始于汉武帝,取当时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

寿县,曾先后称寿春、寿阳、寿州。秦置寿春县,东晋孝武帝时,因避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隋初,改称寿州。民国初年改为寿县。战国后期因秦国进犯一度为楚国都城,历史上共4次为都。

和县,原名历阳县,因“县南有历水”于始皇二十六年(前年)置。南朝北齐年间改名为和州,民国初年改名为和县。历史上项羽在乌江自刎,即今和县(和县今天还有一条项羽路)。

亳州,其建城历史悠久,商朝(商汤灭夏之后)曾在亳立都年;秦在此设谯县,东汉置谯郡,北朝北周时改称亳州,有“遥取古南亳之地”而得名之说法,明清延续亳州的建制。民国初年降为县,年设亳州为地级市,下设谯城区等。

安庆,乃东周时期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之名由此而来且延续至今。(军是宋代的一种特殊行政区划建制,一般设于军事要冲,可辖县,地位同下州)

此外,清朝对各全国各府(直隶州、直隶厅)还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以“冲、繁、疲、难”四字考语作为标准,考语字数越多,地位就越重要。一般以四字俱全者为“最要缺”,三字者(冲繁难、冲疲难、繁疲难)为“要缺”,二字者(冲繁、繁难、繁疲、疲难、冲难、冲疲)为“中缺”、一字或无字者为“简缺”。四字的意义如下:冲:地当孔道者为冲;繁:政务纷纭者为繁;疲:赋多逋欠者为疲;难:民刁俗悍,命盗案多者为难。

清代安徽省各府的考语如图,供给大家对比,进而了解彼时安徽各府州的社会情况。

安徽省各府州考语图(清代)

几点有关安徽省的历史地理知识补充:

1、“守江必守淮”

安徽境内流经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河流,那就是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一带,东流经过安徽、江苏而入海,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的东段,自古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希望统一全国还是偏安一隅,淮河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守江必守淮”之称。

守江必守淮,即古代南方政权若想守住长江防线,更为重要的是守住淮河一线。古人有云:“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为唇亡齿寒”。

例如淝水之战东晋谢玄、谢安在今安徽淮南市寿县一带击退了苻坚的前秦军队,保住了东晋(南方政权)的平安;采石之战(金和南宋之间的战争)中海陵王完颜亮在采石(今马鞍山市)被宋军大败,后被部下杀害,使得南宋转危为安,之后宋金签订隆兴和议,稳定住了局势。二者都说明北方政权若想统一中国,必须拿下江淮之间的土地,而南方政权若想保住自身,或是谋求反攻北方,也必须守住江淮一带的土地,方可进行下一步的决策。

2、南直隶——江南省——安徽省、江苏省之变迁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因他老家在今安徽凤阳,且出于军事上以南控北的考虑,将地跨长江、淮河的一大片地区(江苏、安徽、上海全境及浙江北部)作为一个高级政区而存在,即南直隶,其中以金陵(今南京)和凤阳为中心,南京应天府为明代国都,凤阳府为中都。

而南直隶的设置使得邻省浙江过于狭小,故将太湖以南的嘉兴、湖州二府划给浙江。南直隶一直持续至清初,顺治年间因南京国都地位的废除而将其改称为江南省,辖境不变。

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同时由于江南省地域广大,政务繁重,清朝统治者便着手考虑调整江南省的行政区划,因为当时经济发达之地主要在江南,而江北的经济水平远不及江南,因此若划江而治,进行区划调整的意义便不大。因此出于肥瘠搭配的考量,从江南省的中间竖切一刀,分为左右江南,及安徽省和江苏省,使得皖苏二省均保留有淮北(相对落后)、淮南(较发达)以及江南(发达)的土地,以免省际之间的经济差异过大。

南直隶图(明代)

3、徽商的起源和发展

此为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总称,也叫做“徽帮”,与其名气相匹配的是大家熟知的“晋商”。《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也就是说,因为徽州地区多山地,土地相对贫瘠,而生齿日繁,人地矛盾突出,故民多外出经商。

徽州地区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这些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林产出的货物以及外地的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等,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而外出经商则主要经营盐、棉(布)、粮食等。我们熟知的“文房四宝”(宣纸、徽墨、歙砚等)即大多产出于徽州。

其中徽商经营行业又以盐、典当为最,其富甚可敌国,如乾隆年间在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万两。

而徽商在清末民初时便渐趋衰落,因战乱频繁、国家对盐政的改革、典当的限制,再加上鸦片战争后国外商品的输入都冲击和压缩着徽商的生存空间,最终造成这个群体的没落。

4、安徽南部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行政区划划分的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大家若仔细察看可发现清代安徽省无地跨长江两岸的府或州,而今安徽省沿江的马鞍山市、芜湖市及铜陵市均地跨长江南北而治,仅安庆市及池州市延续划江而治的局面。这说明当代的行政区划调整更注重考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跨江联动有利于提高长江两岸地区的经济水平,推动地区间的开发,因而进行适当的行政区划调整也就有其现实意义。

(不仅是皖南地区的跨江行政区划调整,年由四川资阳市代管的简阳县级市归成都市代管、年撤销的山东莱芜市被济南合并、以及近几年建设的深圳汕头特别合作区都是为了发展地区经济而做出的行政区划调整)

安徽省行政区划图(今)

下期推送将要介绍的是南直隶的另一个省份,即江苏省,一个被人们戏称为“散装省”的省份。(其具体来龙去脉也将一并分析)

最后祝大家国庆节假期愉快!(虽然已过10.1~)

NATIONALDAY

国庆假期愉快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地图集》(20世纪最重要的人文社科领域成果之一)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第二版)

《读史方舆纪要》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辞海——历史地理分册》

《清史稿》(考语图部分)

网络资料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s/9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