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安徽省现代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和安徽城市研究中心的《安徽七十年小城镇发展历程及未来路径研究》《经济实力百强镇与美丽宜居百强镇评价报告》两项课题报告已结项。
拟于12月27日在合肥召开研究成果发布会,为入围乡镇颁发证书。我市槐林镇、黄麓镇入围经济实力百强镇,栏杆集镇入围美丽宜居百强镇。
来源:合晚巢湖晨刊,文周颖
槐林镇
槐林镇位于风光秀美的巢湖南岸,省道穿境而过,环巢湖旅游大道临湖而建,是中国渔网第一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又是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6平方公里,山场面积22.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万亩。全镇辖14个村委会、两个社区居委会,人口7.5万。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12平方公里,常驻人口近3万人。
槐林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巢县神墩遗址距镇西米,是一个成椭圆形的高台大土墩。土墩表层布满陶片和瓦砾,经考古专家考证,这里是古人曾经生活过的场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有多年历史。先民们选择有水源的高地居住,既依赖自然,又防御水患和野兽侵袭,充分体现了他们聪明智慧,也证明了槐林镇古老而又文明的历史。
槐林镇因槐林嘴得名,临湖而建,山水相依,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境内河塘沟渠星罗棋布,山场面积8万亩,森林覆盖率32%,被誉为“皖江山水名镇”,巢南的“苏南”。
槐林镇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红石崖、圆照寺等古迹历史悠久,下辖潘付、官塘两村分别获得“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荣誉称号。
槐林镇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这里有距今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神墩遗址,是传唱不衰的槐林灯歌发源地,也是领导二七大罢工的工运领袖汪胜友和抗日先锋胡海如两位革命烈士的故乡。
槐林人历来崇尚文化,重教兴文,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教事业发展迅速,教育事业跻身于全市先进行列。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槐林灯歌古朴典雅,优美动听,传唱不衰,成为巢湖民间艺术中的奇葩。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勤劳智慧的槐林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他们审时度势,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明确提出“以渔网兴镇”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渔网织机,实现了由传统手工编织向机械编织的战略转变,使槐林渔网越做越大,覆盖全国,走出国门,成为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成为全镇的经济支柱产业。目前正在向“走出亚洲、网络全球”更新更高的目标冲刺,努力打造亚洲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槐林镇濒临巢湖,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南大圩是巢湖著名的大粮仓,“槐祥”大米已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鱼米之乡久负盛名。
槐林镇是全国最大的渔网具生产基地,渔网生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现有各类渔网企业余家,渔网具加工机械设备近台套,综丝生产线多条,定型、染色、漂白等后道工序生产设备60多台套,其中规模以上渔网企业22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46家,渔网具产品远销俄罗斯、非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渔网产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槐林渔网产业总产值达到40.7亿元,同比增长10.3%,年度上交税收万元。与此同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光明槐祥,省农产品质量金奖获得者年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等诸多优秀企业都扎根于槐林,共同促进了槐林镇产业经济的持续繁荣。
宏图绘就,正当扬帆启航;实现愿景,更需策马扬鞭。新时期,在槐林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勤劳智慧的槐林人正朝着建设“环湖产业强镇,巢南山水画廊”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黄麓镇黄麓镇位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的北岸,西接秀美姥山,南滨浩淼巢湖,北靠葱翠“西黄山”,素以“文化之乡”著称,镇域总面积83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镇区常住人口1.8万人。距省会合肥市以及巢湖市均在三十分钟车程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黄麓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境内西黄山风景区犹如一座天然氧吧,同时拥有16公里的沿湖湖岸线和芦溪咀、花塘河两大天然湿地,加上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富煌三珍亩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等,已形成为巢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科教产业方面,有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安徽组织干部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滨湖校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近期还有其他院校将要落户本镇。
稿件来源巢湖楼市综合
版权说明
仅供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zx/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