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
一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成了阖家团聚的节日;有了“宁省十二月,不苦三天年”,春节又成为品尝佳肴的日子;吟罢“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春节则变成奋发上进的起点。而巢城的春节,又常把情感浓缩在大年三十,还让民情风俗融入色香味形之中。
色且先说色。春节的主色是红,红是欢乐,是吉祥,是热烈。旧时,人视之为火的化身,且能避邪而得安宁,这便有了春联替代门神的嬗变。而今写春联,人多选用梅红或大红纸,并张贴到所有的门窗乃至牛棚猪圈。那门楣除了要贴横批,其下还缀以用红纸刻成的吉祥图案,称为“绘门”,人们进出行走时,好让微风扬起吉祥带来欢乐。
人们的衣着也爱红艳,年轻的女性更青睐红色,甚至连帽子、围巾、手帕、发夹也不例外。爆竹也以“大地红”最为抢手,就连上桌的菜肴,都爱用“红”字冠名,如红烧肉、红烧鱼、红烧排骨、红烧豆腐。入夜,那长辈在分发压岁钱时,更要用红纸把钱包得方方正正,似乎唯此,后辈们才会红红火火。
AND香再者说香。这香,有年饭桌上的飘浮,有人们脸上的散发,也有“发香基”时的蒸腾。
巢城人有“平时不显富,过年不言穷”的传统,年饭桌上便不甘落伍,唯此既可显示主妇能干,又能表白已不贫穷。那桌上菜肴,有“都富都富”的豆腐,有“年年有余”的元宝鱼,有祝福全家吉祥的整(全)鸡,有“留住吉祥”的鸡(吉)爪豆(逗)。一些小康人家,仅在鱼里就翻出葡萄鱼、糖醋鱼、炒鱼片、烧鱼丸等等花样,餐桌上自然是菜香扑鼻。
最有地域特色的当数“发香基”。这香基状如中空的元宝,由生铁铸就。男主人用铁钳将其置于火上烧红,再倒进优质香醋,醋遇热而气化,香雾便蒸腾而散佚。再四下移动香基,香雾便充满室内室外。主人问:“发不发?”答曰:“发!”又问“香不香”,再答“又香又吉”。这一问一答,又把欢乐推上了新高。
AND味第三说味。这味,既有餐桌的实感,也有内心的体会。
年饭桌上的菜肴最多考究,做到选料要精,刀工要细,配料要齐,火候要当。那煎、炒、烩、煮,既要家人感到可口,还要让来客入席满意。倘能赢得一声“味道不错”,当然脸上有光,若是受到“胜过某某大厨”赞赏,自然心花怒放。
春节的味还留在守岁的期待中。每当年夜饭吃罢,一家人围桌而坐,在电视尚未普及时,大家嗑瓜子,品茶点,你一言我一语盘点全年的得失。是喜,则彼比分享,是忧,又激励鼓舞,让浓浓的亲情延至午夜钟响。
在电视普及之后,年年的春节晚会又成一道精神大餐,人们从中又品出新的滋味。
AND形最后说形。形是春节的外衣,在人们忙过了掸尘,便又从头(即理发)做起。理发既有“旧貌换新颜”之实,又存“梳理发财”之含,而沐浴是意在追求“一身清爽”。
形还有种种忌讳,如不吵不闹不做有伤和气的事,彼此若有芥蒂,也得拱手言好。若遇生病或亡故,则言“不调和”和“人走了”,打破东西称“岁岁(碎)平安”,损失钱财谓“消灾”。为防孩子说不吉利的话,早年的墙上还贴有“童言妇语,一概不计”。
春节的年饭还兴煮硬、煮多,以获取“一年硬似一年”与“餐餐有余”口彩。上桌的菜要双数,元宝鱼要“余”。年轻夫妇吃年饭时,则要兼顾娘婆二家。外出未归者,饭桌上要为之摆上碗筷等等。
(来源:“文明巢湖”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xw/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