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巢湖市 >> 巢湖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长江之城运漕古镇东进长江,西通巢湖

来源:巢湖市 时间:2020-11-10
最好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有个不为人知的古镇:它东进长江,西通巢湖。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水上运输发达,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庐江、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它就是运漕古镇。

运漕镇远景图源人民网

历经两次繁华鼎盛时期

运漕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年)的《含山县志》记载:“运漕镇在县南八十里东七都,地临大河,上通巢湖,下接长江,居民稠密,商贾辐辏,旧设巡司”。

运漕在历史上有过两次繁华鼎盛时期。第一次是在明代,朱元璋对和、含、巢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宏图大业中,三地都曾给了他巨大支持。当年含山南部有一批青年才俊追随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在他登基做了大明开国皇帝后,特意下令,减免其家乡凤阳及和、含、巢3地的赋税,同时直接钦定运漕为“十二圩盐引岸”。所谓“盐引”就是运销食盐的特许凭证。“盐引岸”是朝廷指定的专线运销盐的口岸。运漕食盐的专销范围不仅覆盖了裕溪河流域12个圩口,一直延伸到肥西、肥东、舒城,为江北数十万民众食盐集散地。早已垄断“盐引”的徽州盐商们蜂拥而至运漕,古镇由此迎来了第一次繁荣。

裕溪河之晨图源搜狐

运漕第二次大繁荣是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有许多重要亲戚都在芜湖经商,其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几乎全家都在芜湖,李鸿章为了照顾家族利益,想方设法将镇江七浩口米市搬迁到芜湖,芜湖米市逐渐繁荣,鼎盛时期年交易量达万担,为清代四大米市之首。运漕由于紧临芜湖,又有水道相通,运漕的杨柳圩,无为的上下九连圩都是稻米主产区,于是运漕自然成了芜湖米市在江北的集散重埠,由此吸引了大批徽商再次涌入运漕经营各种生意。

李鸿章当铺图源搜狐

徽派建筑占主流

运漕由于从明代开始便不断有大批徽商涌入,因此徽派建筑在此占了主流地位。

民居的特色是商铺、居所合而为一。两开间、三开间的青砖木楼马头墙,下面是木槽门店面,后堂是作坊或仓库,楼上多为卧室。每两进之间有天井相连,为徽州典型的“四水归堂”式建筑风格。讲究的大户人家,二进楼上沿天井有一圈“美人靠”,是专供小姐在此读书做针线的地方。镇上古建筑众多,祠堂有王家祠堂、张家祠堂多座;有贞节坊、烈女坊、孝子坊、翰林坊等七八座石牌坊;有东岳庙、正觉寺、西莱庵、圆通庵、天主堂、福音堂、同善堂、清真寺等多处宗教活动场所。

运漕老街两侧的商铺图源搜狐

古镇最有名的古建筑,一是三台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紧贴河埂之上,三层六面,60余米高,登阁远眺,古镇全貌、漕河风光尽收眼底,颇似赣江边的滕王阁,蔚为壮观。另一处是万年台,民国初年,运漕商会发起捐资,在大北门外建造了高达30多米、金碧辉煌的万年台。落成之后,商会请来芜湖“同庆春”京剧班,连唱36本大戏,轰动漕河两岸。可惜的是许多古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

品尝古镇“千年味道”

从古至今,运漕一直流传着“十大舍不得”,这既高度概括了运漕古镇的历史文化风情,也反映出作为运漕人的生活富足感与自豪感。从内容上看,这“十大舍不得”,近半数和吃有关。

首先是锅贴饺。“饺子本寻常,蛋液铺金黄。妙手来烹饪,美味实难挡。”饺子与鸡蛋相溶,就显得品位不同。锅贴饺的皮子是面粉揉发上劲,擀制而成,里面包上肉馅。锅贴饺要趁热吃,入口油而不腻,咸鲜宜人,佐之以香醋,美味无比。

其次是炒面皮。面食本是北方人所擅长,但运漕人却能弄出点新花样。北方的面食以蒸、煮、炸见长,很少直接炒。然而,运漕人不但用来炒,而且炒的与众不同,风味独特。炒面皮柔润劲道,色香味俱全,口味绝佳而且营养丰富,老少咸宜。

再次是煮干丝,煮干丝是另一道颇具特色的运漕小吃。煮干丝的主料是白干子,所用的干子既不能太软,太软干丝容易断裂,也不能太硬,太硬则影响口感。制作时要求刀工非常讲究,干子要切成发丝一样纤细。滑爽鲜美的煮干丝,常与小笼包子、锅贴饺相辅而食,风味绝佳。

提及运漕早点,不得不提小笼包子。运漕早点小笼包子与扬州小笼包子有所不同,运漕的小笼包子比扬州的小笼包子更有嚼劲。用上等面粉擀成薄皮,包上猪瘦肉末、葱末、姜末等佐料,上蒸笼蒸30分钟即可,皮薄水足,馅香味美,别具风味。

来源:人民网、中安在线、腾讯网、百度百科审核:殷黎主编:李璐责编:洪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xw/7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