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楼市鱼眼的第篇原创文章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芜湖为什么不好好的发展城南,而要勠力搞出一个城东出来?我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想过这个问题,或者想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是我,我的看法是,要是放到十年之前,或许没人会提出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呢?人都有一个欲望,叫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芜湖在吃城南的时候,锅里的饭却不知道在哪里。城东的开发实际上是一场造锅做饭的运动……版图是所有城市的症结。从鱼眼的观察来看,过去的芜湖,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域狭长。芜湖有条河叫扁担河,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这个名字,是随芜湖的区域形状而诞生的。面对一个狭长的版图,芜湖想要发展,只有两条路,一个是跨过江去,跟武汉,南京一样,将芜湖变成一个拥江城市。另外一个方向是向东,靠行政的力量拓展城市的版图。跨江和向东,对芜湖这样一个小城市来说,跨江的难度显然要高于向东。即便有上级政策的扶持,难度也相当大。芜湖和合肥并称安徽双核,这个名称的提出是基于皖江经济带而产生的。后来双核不再被提及,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年,巢湖拆分,芜湖从滨江变成了拥江,但依旧没有能力跨江。作为拆分巢湖的获益方,芜湖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能望江兴叹,只能提出一些口号而已。而另一方合肥,却因此受益,在强省会政策下,快速实现了土地,人口的扩展和集中,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芜湖跨江的难度在哪里?我们只要想想从年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到第二座和第三座长江大桥的落成,这其间用时之长就可想而知了。相比之下,城东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发展。从南京跨江的经验看,芜湖向西的难度必然大于向东的难度。而至关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经济支撑,跨江的资金从哪里来?或者说,即便实现了跨江通道,跨过去之后,芜湖面对的又是一个当年的城东而已——不毛之地。在条件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城东,要比跨江要更有成效。进一步说,如果实现跨江,发展城南的意义也不大。我们看现在的城南,除了学校,楼盘,还有什么呢?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长江卡住了我们所期望的一切。在没有实力和强力政策支持的条件下,所有的期望只能是失望。三山区的消失,也可以说必然的。现在再看看城东。城东的发展模拟和拷贝了很多城市的范例,是通过行政中心的驻点,带动城市资源的转移,推动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获得大量的城市建设资金。我们对土地财政常常抱有异样的判断,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土地财政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重新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中看到了我们的期待——跨江。支撑这些梦想和期待的,是一条条已经或即将开通的跨江通道。没有城东发展带动的城市格局变化,单靠芜湖现有的产业和经济园区,怕是难以落实。所以,城东十年的发展,奠定了芜湖未来的基础。不仅如此,城市向东也深刻改变着芜湖的发展格局。当整个安徽,合肥,芜湖都向东,向长三角靠近的时候,芜湖的城东占据着战略性的位置,未来还将更深入地触及东方的世界。芜宣机场在芜湖的东部,围绕这个机场兴起的基建还将继续改变芜湖未来发展逻辑。发展城东可能是当年的一条“捷径”,而后来的趋势也验证了东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城东和发展城南,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各自追求有所差别。芜湖东扩的同时,南进也没有停歇。年三山区设立,三山区的15年让三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个以政务服务为核心的区域,一个以开发区为核心的经济区。未来它将以龙湖新城的规划,迎接芜湖的拥江时代。芜湖的拥江离不开合肥。关于这一点,之前很多文章都有过分析和阐述。显然,发展可以借助外力,但内功是基础。因此,芜湖要解决“跨”的问题,同时也要解决“落”的问题。不能像刚开通的长江三桥那样,公路桥通了,但桥尽头的路断了。跨江的着落点,无疑就是大龙湾。今天的大龙湾就是十多年前的城东,照目前的节奏和趋势看,沿用了还是城东开发的模式和经验。当然,今时也不同往日,大龙湾的发展也还要走一条与城东不同的路出来。行政类资源可以先打头,产业发展则是重点。当年我们未曾实现的皖江经济带,在新时期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我曾说长江是芜湖的一个大IP,长江经济带可将芜湖通过长江这条脐带,连接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在这三极中,长三角又是龙头。芜湖在新时期下站到了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上。东部依托机场发展航空经济,融入长三角,西边则依托黄金水道实现通江达海。在目前的各节点之中,东边仍是重点,城东仍需强化发展。我们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ms/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