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安徽省巢湖市人民路小学的孩子们在举行拔河比赛。
安徽省巢湖市人民路小学学生在操场开展足球对抗拉练活动。
■走进与新中国同龄学校③
站在卧牛山脚下,年逾八旬的余仲义老人眼光探着远方:“此刻我们站着的地方就是人民路小学的旧址。”巢湖江岸的秋风正诉说着7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生来带着红色基因
年,为了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而命名的“皖北炳辉烈士子女学校”正式创建,这就是巢湖市人民路小学的前身。年,这所以收纳革命烈士子女为宗旨的学校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生。当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随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而在安徽的这所革命子女学校里,新中国的第一代教育事业正在悄然起航。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但安徽省民政厅和地方政府却给予这所学校百分百的支持。”余仲义说,学生在这里学习一律享受政府补给,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校的教师有来自当时贵有安徽省师范院校鼻祖之称的黄麓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也有从新四军部队过来的教师,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依照当年的条件来看,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可以说享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了。”
80年代一腔热血干事业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宪法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成为各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根本遵循。
在此背景下,淮河之滨的这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小学用热血和智慧开拓出了一条发展之路。
年,范仲木履新学校副校长,“学校讲奉献、求团结的风气大抵便是从范校长开始的。”谈到这位范校长,在学校工作了30多年的退休老教师朱琼记忆犹新。
在老一辈教师看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范校长给了学校一往无前的前行动力。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脏活累活抢着干,半夜起来大扫除。虽已久远,谈及此,朱琼依然湿了眼眶。
“对事业的热忱是刻在骨血里的,在范校长的带领下,大家做事情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这个事儿对学校好不好,而不是个人的得失。”朱琼说。
年,学校第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在经济不甚宽裕的条件下,大楼从计划到建成仅用了两年时间。彼时,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学校还隶属于卧牛山街道管辖,在了解了学校急剧扩张,现有教室、活动场地均受限的情况后,从计划委员会立项到地方资金下拨,工程建设一路绿灯。
“在各项事业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80年代末,我们从心底感觉到从国家到地方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这是身为教育人的无上荣光。”学校工会主席陈群说。
90年代素质教育引导思想解放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在热情之余,更需要系列化的制度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用制度来管人管事”,成了学校在20世纪末循序发展的不二法门。
“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在急剧扩张的态势下,制度为发展上了一个安全阀。”时任校长刘成稳说。
彼时,数量已不再是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质量提升的呼声渐高。人们愈发意识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ms/10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