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思与追问中出发——读李解李劲松方华
大雪初霁。群山与大湖静默如谜,而阳光跳跃不定。此刻,读到少年李解的一组诗文,“我知道,光已经来了”,“天地吐息着/雄浑”。
这组诗文袒露的是少年李解一颗清澈的心灵,在纯真与美好的青葱底色上,更惊异地烙上了斑斓的色彩,早熟的语言质地。“银杏叶很美,捧在手里看它,像一个刚刚苏醒的婴儿,那么柔软,秋风一掠,它的身子便瑟瑟发抖,让人有一种想保护它的欲望,这欲望是亟不可待的。让它在我手心里安睡,不知是它的幸福还是我的幸福。”(散文《秋日情思》)。“校园里的宁静是笔写字的沙沙声,消散在辽阔的夜色中,造就了这般灵境,连花旁的松树也侧身倾听,万物都向往这般宁静。恍惚间我以为时间凝固在此,我是否误入了时间的缝隙中,我彷徨,我清醒,我悠然的漫步,灵魂在夜色中跳舞。”(散文《二中小记》)。字里行间,渗透着李解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照和对自然万物的垂青,显得细腻而深情。在《母爱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一丝暖意心中来》等散文中,又充盈着李解在日常生活中自省感恩的情怀。在《突兀的桥》、《告别保守》等篇什中,李解沉浸在对现实世界的沉思与拷问,显然,这种追问是浅显的,但在当下的同龄人中,显得难能可贵。这意味着作为写作者的李解已经初具自省意识,开始审视和捕捉“我”和世界的关系,同时以疑问代替了确定。这是一个少年的成长,这个成长无疑将通向一个诗人在文本上对世界的观照。
李解的诗作是充满想象力的,拥有着同龄人少有的知性的感悟:“比光洒在每一寸土地更广阔/我的灵魂/比浪拍出每一滴水花更完美”(诗歌《余音》);“群鸣的海鸟/在雷电中,在风暴中,在笔下/汗水的滴答声打破/赤夜/笔尖微微作响”(诗歌《赤夜》);“生命之树繁盛不败/蝶翅于阳光下化为灰烬”(诗歌《守望》)......这些超常的想象,复沓又不失婉转的语感,超出同龄人的开阔视野和宽广见识,呈现了一个智慧少年对世界的守望。无疑,李解的诗是心灵与想象的天籁。
李解的每一首诗都摈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描摹,着力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他和世界的关系。“我看见/先人绘制出星图/占卜师便主宰了/后世人的命运//前生挥洒的色彩/成为今生的束缚/我在画笔下无言/画笔下我无言”。(诗歌《画》)。“大鱼,大鱼/如果有一天我忘记了/那些只有一面之交的伙伴/请让我的半个灵魂/永远的睡在/那永远找不到的大湖里......”(诗歌《故乡梦》)。“可以笃定的是/天际那条惨白的线唤醒了我//已然忘记了昨夜的梦/本不该在此时醒来/于是我睡去/在不该睡去的时候睡去/在千千万万人醒来之前/同千千万万人睡去//明灭又是一朝/我将在何日忆起昨夜的梦”(诗歌《黑夜与黎明的交际线》)......这些诗歌呈现出一种难得的成熟里的单纯与惊奇,以及面对世界的个性化沉思。从他思维的发散性、意象的清晰度、语言的精准化,都可以确认李解正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以他17岁的年龄和才华,他的成长是一种必然。人们普遍认为,早熟的诗人是超常的,大多以牺牲或弱化一些日常生存能力,或以自我封闭为代价,才能在某种非理性的精神状态下,构筑自己的语言的世界。而我所知道的李解阳光帅气,不仅学习成绩优异,作品频频发表和获奖,而且荣获第十七届安徽省机器人大赛冠军,第十八届全国电脑机器人竞赛亚军,BOTBALL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公开赛季军。他用超常的想像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开启了自己诗歌的心智,不仅诗歌文本显得早熟,而且极具可塑性与延展性。我期盼李解能以绵长的沉潜,不懈的耕耘,带着沉思与追问出发,建构起自己的世界。
李劲松,诗人,巢湖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方华,诗人、作家,巢湖市作家协会主席。
推荐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y/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