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是1年前巢湖被拆分的月份。
巢湖下辖的无为,庐江,含山,和县以及城区居巢区,分别被划到了三个城市。
其中,庐江县,和居巢区改名巢湖市都划给了合肥,合肥从此将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纳入版图。
无为划给芜湖,顺便把属于和县的沈巷也划了进来。
含山与和县,划归马鞍山管辖。
到年,三分巢湖就已经有1年的历史了。
一、几个无为人的吐槽昨天傍晚,在小区旁边的公园里纳凉,遇到几个无为人坐在一起吹牛,吹的主题是无为不应该划给芜湖,而应该给合肥。
我在旁边听了一下,总结了他说的几个理由:
第一,当年拆分巢湖就是为了搞大合肥,既然早就想把合肥搞大,为什么不把无为划走,这样,合肥不但拥有巢湖,而且还能成为一个滨江城市;
第二,无为划给芜湖后,发展的还不如庐江。还没有拆分巢湖时,庐江和居巢区根本比不上无为,可是现在呢,庐江比无为好。(备注:我特意查了一下,拆分前,庐江GDP为18亿元,去年是亿元。无为之前是亿元,去年是亿元。十年前相差亿,现在差12亿。)
第三,无为划给芜湖后,还把最好的东三镇划给了芜湖,属于二次割肉,致使无为元气大伤,在与其他几个兄弟县中竞争吃力。
除了这些理由之外,这位老兄还说很多其他带有感情的话,显得格外激动。
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就记在了心里,回来认真思考了一下。决定为当初的英明决策辩护一番。
我们看到历史决策不能只看短期利益,要看长期发展,以及它对安徽整体发展带来的历史红利。
那么,无为划给芜湖真的吃亏了吗?
二、安徽发展的一盘大棋先说说当年决策的初衷。
我这个账号之前写过一篇内容,题目叫安徽多城、双核战略的失败摸索出了合肥的崛起之路。
这篇内容提到建国后,安徽为了发展,不断摸索,尝试过很多方案,最终确定了强省会的路线,那就是从拆分巢湖开始的。
拆分巢湖之前的年,省里还在提一轴双核两翼。
“一轴”即沿江产业带,合肥、芜湖市是皖江城市带的“双核”,滁州、宣城市分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两翼”。
但是,像安徽这样的穷省想同时发展合肥与芜湖两个城市,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才有了拆分巢湖的方案,让合肥与芜湖直接相连。
拆分巢湖的好处是,合肥向东更近一步。因为安徽的发展核心战略是必须向东,往长三角里靠。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合肥必须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
事实证明,最近十多年,还真是合肥发展最快的十多年,成绩有目共睹,成为安徽的一个代表。
诸位有没有想过,合肥发展之后,轮到谁?
只有芜湖。
因为合肥芜湖是安徽双核,之前一再提,一再发展,限于安徽的实际能力,双核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那么,合肥发展起来之后,那就轮到芜湖了。
所以才有了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说法。
如果当年把无为划给了合肥,那今天的芜湖拿什么发展?
你们可以说,他可以合并铜陵啊,宣城啊等等。
合并之事,大家想都不要再想了。
合并一时爽,争吵不散场。地域之争,从来不会因为合并而消失。今天为什么还有人提今天到话题,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三、芜湖下一个副中心城市把话题拉回来。
无为不能划给合肥,而必须要给芜湖,是因为合肥之后,安徽必然要大力扶持芜湖发展。
而芜湖发展的根本在哪里?
跟很多沿江城市的使命一样,他们发展的目标都是跨江发展。南京,武汉,上海等等沿江城市,莫不如此。
因为只有两岸同属一个城市管辖,才好统一决策,统一管理,统一规划。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后来为什么又要把无为的白茆镇,二坝镇和汤沟镇划到市区鸠江区了吧?
这三镇如果还在无为手里,那座化工厂就很难处理。
东三镇划过来之后,芜湖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版图的扩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江城市。
那接下来芜湖要做什么?
我们今天都看到了,无为县撤县设市,成为一个县级市,获得更多的招商引资的权力,无为还是无为,在当年的兄弟县面前依旧是老大。
芜湖大力发展江北大龙湾,人们用陆家嘴的提法来期待大龙湾的未来。这不仅是民间的期待,也是官方的夙愿。
三桥个城南隧道的建成,基本上已经揭开了芜湖开发江对岸的成功序幕。
大龙湾一旦建成,无为还能向合肥靠吗?
别忘了,整个安徽,整个合肥都是往长三角发展呢!
把无为留给芜湖,是一步绝妙的棋,盘活了芜湖江北,发展了大龙湾,芜湖就真正发展起来了。
那时,无为人该庆幸,当年幸亏把我划给了芜湖。
中国人治理的理念里,有根深蒂固的一条:大河有水,小河才满。先有国再有家。只有整个安徽发展起来,我们每一个市,每一个县才有更好的发展。
因为省里富裕了,才能给你更多的发展资源。
无为划给芜湖,从长远来看,根本就不吃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y/1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