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巢湖市 >> 巢湖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这,就是安徽

来源:巢湖市 时间:2024/9/22
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www.t52mall.com/m/

我们常将中华文明视为一条河,从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中,可以看见奔涌的河水的源、流、汇。

始自涓微,却如漫天晨星,百花齐放,百万年人类史是谓“源”,讲述“我们从何处来”;沿涧沿溪逐渐凝聚,融合互鉴和谐共生,一万年文化史是谓“流”,回答“我们是谁”;多元一体绵延不绝,荟萃精华兼济天下,五千多年文明史是谓“汇”,指明“我们向何处去”。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恰如一条浩丽江河,在源、流、汇三个贯穿于一体的单元中,全情呈现中华文明的脉络、成就以及贡献,简明而鲜活地呈现江淮大地——何以安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当时间的河流汇于今天,历史与时代的“重逢”正期待一场澎湃的交响。

A溯源百万年人类史这里闪耀着人类的曙光

物竞天择,一直以来,生命沿着时间的维度向前推进。

5亿多年前,一条鱼在寒武纪的海洋中诞生,生命从此挺起脊梁;3亿多年前,鱼类中一群“勇士”选择登陆,大地于是不再寂寞;2亿多年前,兽形爬行动物出现分化,庞然大物统治的世界里有了哺乳动物印记……

人类的起源,不外乎如此。

南方古猿、能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当这些远古人类化石和遗迹在世界各个角落被发现,探寻古人类发展演化历程的序幕也由此揭开。

关于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最广为人知的是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湖北郧县人、北京人、河南许昌人等等,但事实上迄今亚欧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在安徽,芜湖繁昌人字洞遗址。

芜湖繁昌人字洞遗址,距今约—万年,属早更新世早期。因发掘地山形的裂隙好似一个“人”字,于是将其命名为“人字洞”。人字洞遗址属于洞穴堆积,堆积平均宽度8米左右,地表出露厚度31.5米,自上而下可分为9层、3个沉积单元,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出土石制品、骨制品余件。石制品多为小型,以刮削器为主要类型。

关于芜湖繁昌人字洞遗址,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出土的石制品无论从类型和技术上来看,都比我国已知的更新世初期石制品显得粗糙、简单和原始。骨制品几十件,打击痕迹清楚的骨器近十件,都做过较好的修理,而打击骨器的出现则说明了人类使用工具原料组分呈多样性;二是在原生地层中出土了剑齿虎、中华乳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为同类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考古学证据,其发现为东亚人类起源,早期人类扩散、演化、生存方式及环境背景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载体。

透物见人,江淮大地上的古人类印记不仅于此。

东至华龙洞遗址,先后四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多件,包括1具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完整头骨。同时发现石器、大量人工骨片和20多种脊椎动物化石。华龙洞人类化石年代距今约30万年,最新研究称之为古老型智人,填补了和县晚期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巢县智人”之间关键环节的空白。

巢湖柳家2号遗址,主体年代距今约3-6万年,是安徽迄今发现石制品最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早晚连续地层石制品的大量发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革新和从打制加工技术角度进行旧石器类型划分以及长江下游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早期现代人行为模式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材料,也为中国旧石器文化一脉相承和古人类早晚连续演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证据。

“旧石器时代”,这个考古学家提出来的时间区段概念,并不代表这一时间段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有巢氏,留下了从洞穴走到树上居住的“巢居”痕迹。学界素来就有观点:巢湖市坝镇巢山一带,就是中华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及其子孙的生息地。

繁昌“人字洞”有亚欧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制品、和县“龙潭洞”晚期直立人化石、东至“华龙洞”古老型智人化石、巢湖银山早期智人化石以及柳家二号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无论关于有巢氏生息地的观点是否准确,这些远古人类在江淮大地上,留下的珍贵足迹,已足以实证安徽长江流域是人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区域,并与长江中上游和中国其他地区古人类遗存的发现互为补充和印证,形成了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完整证据链,为“现代人起源多地区进化说”和“东亚直立人到现代人连续进化说”提供了科学实证。

B逐流一万年文化史智慧点燃文化的火种

我们认知中的历史,大多狭隘地与王朝更替相关。而真正意义上支撑人类温暖绵延的,是无数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寻常生活——

拾取火种,让寒夜有了光亮;制作工具,让万物可被利用;撒下谷种,让来年值得期待。也正是这种期待,我们的祖先一次次走向未知,平原、山地或是丘陵、海岸,他们聚族而居,便有了原始农业。

自主选择环境的定居式生产生活,看似简单的一步,人类走了几百万年。在距今1万多年时,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新石器时代。

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初步展现了一万年文化史的淮河滥觞。

——以淮北渠沟、石山孜,宿州小山口、古台寺、芦城孜,泗县于庄等遗址为代表,距今-年的石山孜文化,是迄今安徽淮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遗存。

流行稻-旱混作农业模式,使用骨针、骨锥、骨镞、骨哨、角锥等骨角器,石斧、石杵、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圜底、平底和圈足陶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

一部文化史,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能源、汲取能量的过程。

石山孜文化之后,脱颖而出的是距今-年的双墩文化,代表性遗存有蚌埠双墩遗址和定远侯家寨遗址下层,其他含有双墩文化遗存的遗址有蚌埠禹会村、怀远双古堆、固镇集东、凤台硖山口、淮南小孙岗、宿州古台寺、临泉王新庄、淮北石山孜、鹿邑武庄等。分布范围集中在淮河中游地区。

读懂陶器,便能了解双墩文化的内涵——多件刻划符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迄今发现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同类考古资料。有别于之前朴素的生存所需,这套符号已到表达观念的阶段,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和文字书写特点。

在不同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高,内容多样,既有物象,又有意象,体现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文字特征,体现了淮河流域先民对于生活、环境和宇宙地理观察的深层次思想观念,对汉字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更可贵的是,海岱地区的北辛文化、中原地区的仰韶早期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均与双墩文化存在交流互动关系。双墩文化之后,同样在淮河流域,距今-年、以定远侯家寨遗址上层为代表的侯家寨文化,透露出色彩的灵动。

这个阶段,这处遗址,彩陶发达。经过数千年的时间洗礼,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多红色彩绘陶,通体红衣、口部施红彩或在器物肩腹部饰水波纹、勾连云纹、连续三角纹、网状纹等几何纹红彩。

一系列重要发现,构建了安徽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谱系,揭示了安徽各区域之间及其与海岱、中原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周边地区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态势和人地关系等特点,展现了安徽淮河流域在一万年文化史早期阶段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时期的基本图景,也实证了安徽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C交汇五千年文明史璀璨文化读懂中国

谷豕是飨,饭稻羹鱼。

农业生产出现后,开始定居生活的人,逐渐有了社会分工、社会生活与多样化的精神世界,自此贫富分化也渐次发生。随着阶级、阶层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国家最终诞生。

在距今年左右,中国进入了文明时代,开始出现上古古国。知名度最高的当属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考古发现的“良渚遗址”,公认为“在所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实证中华年文明史的地区之一”。

在安徽,也有两个古国,与“良渚古国”息息相关——

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凌家滩。

位于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南的裕溪河后河北岸,距今多年前,先民们开始在凌家滩繁衍生息;距今年—年前后,这里一跃成为中华大地上最发达的玉石产业中心,在长三角史前玉石产业发展史上承前启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凌家滩遗址,拥有完整的祭祀礼玉体系。体现崧泽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祭坛、神巫墓地、可能建有神庙的大型公共建筑,内外环壕防御及防洪体系,对山(太湖山)水(长江或其支流裕溪河)环境进行了精心选择……无不显示出当时对权力的不断强化,不仅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研究具有关键时间节点、关键区域和关键性文化内涵等重要意义,甚至对良渚早期国家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凌家滩出土的玉龟。

凌家滩出土的玉龙。

凌家滩出土的玉人。

另一处是怀宁孙家城遗址,考古发掘确认了东、南、西三面城垣,现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绝对年代距今约-4年,为长江下游地区古国文明阶段良渚古城之外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城址,是长江下游史前城址考古的又一重大突破。

凌家滩的玉、薛家岗的奇数孔系列石刀、张四墩的三棱锥状镞……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反映了安徽古代先民的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思想成就及其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勾勒了安徽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演进和早期文明的形成过程,初步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古国文明时代的皖江图景。

家国同构的实践,促使中华文明长期延续。正是这种内聚力,不断夯实文明意识、文明秩序以及文化底蕴,进而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样态。

——是夏商周的青铜,兽面纹铜尊、云雷纹大铙、吴王光鉴、铸客大鼎……省内各大博物馆的“C位”,基本都留给了青铜器。

还有肥西三官庙遗址,这是全国一次性出土夏商之际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并可能是我国迄今发现包括钺、戚、戈、凿、铃、牌的完整仪仗青铜礼器组合和“毁兵”习俗的最早案例。

由此可见,青铜器不仅是江淮大地上一笔灿烂的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文化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的重要元素。

——是楚人东渐的历史进程,这个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小诸侯国,与江淮流域文明产生出了碰撞与交融,不仅留下了见证商贸往来的诸多楚金币和蚁鼻钱,还留有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天下第一塘”,至今安丰塘仍为民所用。

古老的都城寿春,浪漫的楚文化,无疑是中华大地上一次伟大的文化碰撞和民族交融。楚地的江汉韵律与江淮的古老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盛放瑰丽的文明之花。

——是秦汉文明的不朽荣光。垓下遗址见证了奠定汉王朝走向统一的最后一战;六安双墩一号汉墓,象征帝王身份的“黄肠题凑”制式,在安徽境内是“第一”,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是大一统背景下礼制和森严等级的具象表示,也是汉帝国制度文明与文化的成就一瞥;三国新城遗址,更多维度展示巍巍王朝的峥嵘历史。

——是练就“火石之恋,青白流光”的窑。中国是瓷的国度,唐宋时期则是我国制瓷业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安徽繁昌窑便创造出了长江下游“独一份”的青白瓷。

它的发现,验证了青瓷和青白瓷共存,探索了中国青白瓷起源,还首次发现了馒头窑,为北方制瓷艺人南迁后融合南北方烧瓷工艺的结晶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抱鞠童俑。

——是通济渠这段流动记忆,这里所展示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是目前国内最为完整、长度最长、时代跨度最大的运河河道剖面。时代跨度隋唐宋元的各大窑址,鲜处沿岸,但它们所生产的瓷器通过支流水系进入运河,然后再经由运河实现全国流通,由此也展现了大运河的开放包容。

——是隐入尘烟的皇故城,兴起让人惊艳,荒废令人唏嘘,一代帝王的乡愁“成就”了中国古代完备宫殿的蓝本。

明中都营造的对称不光是空间上的对称,建筑等级上也有对称。中轴线相关遗址的发掘揭示,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起来。上承宋元、下启明清,这种串联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D澎湃历史与现代重逢传承与创新交响

时间长河奔流,在江淮大地上,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丰富的考古遗存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保护好、利用好它们,就是留住文化的根脉。

统计数据显示,安徽有各类文物遗存2.5万多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个(凤阳明中都,含山凌家滩,蚌埠双墩、禹会村,寿县寿春城,芜湖繁昌窑),总数居全国第5位,国保处、省保处、市县保多处,可移动文物万余件(套)。

从年开始,到年3月22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为止,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联合,一共评选出了个重要发现,安徽的重要发现有9个,数量排名居全国第11位。

当古迹文物在千万年后苏醒,与现代正在经历怎样的“重逢”?

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沉浸式的体验活动,正是这个暑假大热的研学游项目。音影光电再现多年前先人生活面貌;科学实验设备被搬进展厅,以出土文物为原型进行的陶器制作互动架起了与凌家滩先民“对话”的桥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中外大学生,都能通过观察探知所需。一处遗址,探源中华,印证深邃文明。

在武王墩墓,时光的密码正在被破译。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随着发掘工作的有序展开,安徽也正在加快推进省级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高水平设计遗址博物馆及配套设施,积极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武王墩文化考古研究机构建设,把文化研究与当代价值挖掘结合,发掘历史遗存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一座王墓,斗转星移,打开未知。

在大运河畔,千年大运河恰似一条文化之链。柳孜文化园、荷塘月色趣园等景点,融入正在建设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众多运河古迹被串珠成链地保护修缮开发,与城市的文化地标相映成趣。一条运河,穿越时光,文脉绵延着繁华。

在安徽博物院,文博热不断升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为鄂君启金节、铸客大鼎的故事奔赴而来;社交平台上,年轻人为精美的文物冰箱贴、文物甜品争相打卡。为满足游客需要,这个暑期,安徽博物院延长工作时间,参观人次和文创收入都出现了暴增。为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给予信心的源泉,正是这些纷至踏入文博场馆的人。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水楼台的科技手段正在为探究文物奥秘发挥更大作用。当科技之力被应用于考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先的智慧正在更精准、高效地被保护、被破译。

在安徽,“保护文化遗产”已被列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成为重要课题。

今年7月5日,一场世界文化遗产对话会在合肥举行。聚焦世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展示和传播主题,秦始皇陵、西湖、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地与科大讯飞、京东方等科技企业同台交流。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大咖”,分别从遗产地保护、遗产地东方美学表达、数字赋能遗产地传承与创新、国家文化公园内博物建设,碰撞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想“火花”。

近年来,安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研学旅游基地,深化文旅融合,让考古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

借助考古这一打开时光封印的钥匙,文博热也带动着文旅热不断升温,不少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各地游客来到安徽“考古现场”感知文化力量。寻遗址、访运河、探古墓,揭开“何以安徽”的密码。

当下,这些文化的瑰宝,也正在期待着一场澎湃的交响:在保护传承的前提下,为文物的“活化”与“破圈”呈现更加精彩的时代表达。

融南北之血脉,混东西为一科。

绚丽多姿的文化,涵育了安徽特有的精神内核。

是源远流长,是赓续不绝,是兼容并蓄,是创新开拓。

而今穿越历史,这徽风皖韵就是软实力,也将成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开放发展的强大底气。

在逐浪新质生产力的潮流中,我们清晰地看见这片土地正焕发新的活力,续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何以安徽,系江淮子孙永恒的命题。

遗址、遗物,凝万古之志,汇千载之思;现行、现状,书时代答案,铸心魂归处。

回望与凝视之间,我们满怀自豪:

这,就是安徽!

总策划

崔学章吴林红

统筹

汪雷叶琳玲李福凯

文字

叶琳玲乐天茵子刘畅周文丽

视频拍摄

李磊张正朋王浩罗浩宇吴翰林杨凤炆

剪辑

杨倩雯

配音

詹慈媛

部分素材来源

王书浒王牌张东辉罗丹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报图个明白融媒体工作室

合报玩转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y/11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