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涂山雕塑
夏禹前期奋斗中有两个决定命运象征成功的重大节点,即“禹娶涂山”与“涂山之会”。
“禹娶涂山”说的是大禹曾在涂山这个地方娶妻生子,以后由此发迹;“涂山之会”说的是禹建都阳翟后大会夏、夷等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于涂山,这次大会也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因此“涂山”被视为夏王朝诞生的摇篮之地,夏文化兴盛的发祥之地。但多年来,围绕“涂山”到底在哪里,不少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多年来对巢湖流域文化深有研究的宁业高等学者通过考证也提出了“禹娶涂山”的具体发生地是在今巢湖市苏湾镇司集一带。
大禹曾治理过巢湖巢湖涂山文物
若说“禹娶涂山在巢湖”,那么得以大禹曾经治理过巢湖的确凿史实为前提。据史料载,濡须河(今裕溪河)是古今巢湖泄洪长江的唯一水道,其道经峡谷流不畅。每当汛期大水,泄洪受阻,巢湖水位升高,湖滨民舍农田则必淹沦,所以大禹入巢劈谷以疏河。除了凿东关口疏濡须河外,大禹治理巢湖还曾疏理过橐皋(柘皋)河,“大禹巢湖治水”的事迹代代相传。
濡须河为巢湖长江连通的唯一河流,无疑是南北商旅交通的重要渠道,每当以长江界分南北政权时,双方则必以其地势险峻而驻军以备攻守,三国时魏吴在此筑东西两关,后世遂以“东关”称之。南朝梁顾野王《舆地志》:“南谯郡蕲县界有巢湖,湖东南口有石梁,凿开渡水,名东关,相传夏禹所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东关口,县东南四十里,接巢湖,在西北至合肥界,东南有石渠,凿山通水,是名关口,相传云夏禹所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巢湖东石梁,禹为理水之门,故置之。”元胡三省《通鉴注》、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明《一统志》、方以智《通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徐立靖《禹贡会笺》,现代沈以澄《中国名湖》等,还有历代《巢县志》、《含山县志》等等,均有“夏禹所凿”的记载。在《大明舆地图》中,所绘“禹”庙位置于庐州府境内,时巢县(今巢湖市)当时就隶属于庐州府。
而由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玉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相继奉旨领衔担任总阅官,编纂班底汇聚着国家顶极学者30人之多的《康熙字典》也解释涂山在巢湖。《康熙字典》中这样写道:“《书·益稷》:‘娶于涂山。’应劭曰:‘禹娶涂山,侯国,峹山氏之女也。’《左传·哀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杜预曰:并在今寿春界巢县。”“涂,又涂山,国名。在寿春界巢县东北。《书·益稷》:‘娶于涂山。’《连山易》:‘禹娶涂山氏女,名攸’。”字典通常只对字词作标音释义征例而已,然《康熙字典》对“禹娶涂山在何处”这个学术争鸣千年难题作出这么明确的结论,的确不多见。
从史料中可知,这中间还发生过一个故事呢。在清代前期,安徽庐州府巢县学者和官员曾坚定地主张“禹娶涂山”发生地是在巢县,坚信夏禹所娶者是该县涂山那里的姑娘。他们经过仔细考证其主张应该是有理有据且可信可依的,其申述诉求也得到了地方各级官府的鼎力支持,一路上呈,终达朝廷,引起国家主管部门大臣和相关文史机构权威的切实白癫疯初期图片白癫疯初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jt/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