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八月半,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国和韩国,都是法定节假日。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有:“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一说和农业生产有关,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发展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历史学家依据此类信息推断,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兴起于古代宫廷,然后扩散到民间。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喫月饼
风俗习惯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就十分流行,有许多诗人名篇传世。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并出现了节令食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明清两代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多与文人学士有关。
巢湖也是赏月佳地,清代李恩绶《巢湖打鱼诗》云:“巢湖夜月天下无,月光烛网不模糊。宵宵那用燃枯蚌,抵得江南甓社珠。”
在巢湖的抱书桥头,还有捉月亭一座。捉月亭,又名折柳亭,“在抱书桥边,昔人以李太白拟吕士元,故名。”
琼山人吴言访游巢县,曾作《折柳亭吊古诗》:“依依疏柳傍江亭,折柳应怀吊古情。赤手难为匡国计,青云竟负济世名。一时鱼腹藏遗恨,千古江潮作怒声。唯有无边公道月,夜深相照独分明。”
杀鸭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保留节目。但在巢湖流域,除了吃月饼,中秋节吃团圆饭时,必须上一道红烧鸭子。
相传,这个习俗源于元末月饼起义的历史故事。当时,蒙元统治残酷,广大百姓不堪忍受。江淮义士朱元璋顺应潮流准备中秋节起义。为了便于联络并确保安全,他命令属下将写有“八月十五杀鸭子”的纸条藏入月饼里,发送到各路英雄手里,相约“八月十五杀鞑子”。从此,八月十五杀鸭子成为特色地方习俗之一。
巢湖螃蟹
巢湖螃蟹
吃螃蟹
巢湖水产丰富,其中“银鱼、白虾、螃蟹”自古号称“三珍”,尤以螃蟹为世人珍贵。
清代周元辅认为有了巢湖这么好的螃蟹,连江里的鲈鱼也不值得羡慕。其《十月二十日泊巢湖西口有忆徐毅甫隐处》诗云:“水寒霜冷落叶初,十年曾此过巢湖。黄柑紫蟹犹堪买,不羡张翰江上鲈。”
所谓“西风响蟹脚痒”,中秋意味着巢湖进入吃螃蟹的时节。对此,童挹芳的《巢湖杂咏》有很到位的刻画:“蓼花风起雁初飞,晚向云涛理榜归。始信渔家有真乐,持螯举酒送斜晖。”
俗谚
巢湖俗谚:“云掩中秋月,雨洒上元灯。”谓八月十五阴天,正月十五就会是雨天。但《巢县志》云,此语只言煞风景,并不互相验占。
巢湖俗话:“二八月天乱穿衣”。二、八月,指农历二月、八月,期间季节交替、天气变幻不定,宜根据自身需要随时换装,春不急减装、秋不急增衣。所谓的“春捂秋冻”中的“秋冻”,正是八月此时,酌情冻一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当然,不能过于教条而受凉。
巢湖俗话:“过了中秋无时节,不是风雨就是雪。”意思是:一个月过去了十五,就会感觉这个月剩下的日子过得很快;一年里到了中秋,本年剩下的日子也就不多。
用老人的话讲,“没日子了”。有叹息日月如梭、岁月无情的意思。还有一句土话与之如出一辙:“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周就怕星期三。”应属于古代俗语的衍生品。
WELCOMETOOURSITEIHOPEYOULIKEIT月饼
巢湖麻鸭,
是巢湖重要特产,
先后获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认定,
是无为板鸭的主要原材料,
无为板鸭,是著名地方特产,
无为板鸭制作技艺,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敬爱桑梓
赞赏
人赞赏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白殿风症状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jt/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