峏山
作者昂云:巢湖著名民俗学者(
银山智人)柘皋为丘陵地区,较多山岗。它西界浮槎山与合肥为邻,山上有被欧阳修誉为第七泉的“龙泉”、“合巢泉”;北临黄山与古涂水相近,传大禹治水的故事;南面则有峏山等。浮槎山、黄山,以前多有提及,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峏山。
峏山缘起
峏山为什么叫做峏山?有多种说法。一谓谐音“儿山”,与巢湖之中的姥山(姥,音mǔ)相对,源于神话故事“陷巢州”。一谓因山形如“而”得名,当地有“五爪岗”地名,或可佐证。还有一种说法,以物产名之。如康熙《巢县志》载:“峏山……《一统志胜》又作栭山,因山出小栗也。”栭,一种栗子树,巢湖人一般称为“茅栗子”。由“栭”至“栭山”,复由“栭山”讹为“峏山”。这三种说法,“儿山”流于附会,不足为信;“栭山”之说,含有明显雅化痕迹。所以,我认同山形说。即因山形如“而”得名。
峏山,由三座低矮的小山头组成:左边为杨家大山,中间主峰名为龙洞山,右边叫郭公山。其中龙洞较为出名。志云:“峏山。在柘皋下乡,一山四丘壑,去县四十余里。其山有龙王庙,下有白龙洞。”“白龙洞。在西北峏山。分名为龙洞山,尝见白龙。”峏山自古流传小白龙故事,龙王庙,即祀奉小白龙的白龙王庙。“白龙王庙。在县西四十里,一在龙洞山下,一在四马山北。”巢湖地貌,丘陵与圩田交替。丘陵,少雨成旱;圩田,雨水充裕则内涝。以致百姓对“龙”的感情非常复杂,尤为敬畏主水的白龙。这在百姓的生活中多有反映。例如浮槎山最早的庙宇,就是供奉白龙的义济龙王庙;本地玩龙灯,一般没有白龙;最为直接的情感表达,则体现在广为流传的峏山歇后语:“峏山小白龙——出门就惹祸。”
峏山故事
小山起伏,又有柘皋河等溪河临近,历来为耕作仆居上选佳地。邑人王维曾游览峏山,并作诗题《白龙洞》:“老龙出入此为家,云雾盈盈日夜遮。划地一声鸣鹤过,天风吹下碧桃花。”对峏山风物赞誉有加。《东周列国志》中的人物皇甫讷,即隐居于此。皇甫讷,因与乡友东皋公协助伍子胥过昭关而为人传唱,京剧《文昭关》,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南宋时,浙江慈溪杨九州定居峏山,其后人行医救世不辍,世袭二十多代,方志以及相关医学典籍上均有“峏山杨”的相关介绍,江城芜湖还有以“峏山杨”命名的街巷。土人传言,峏山为凤凰吉地,小白龙故乡,当有杰出人物闻名于世。这种说法虽属唯心,但是,从目前情形来看,杨氏的确属于杰出家族。其世代行医济世、几百年闻名的氏族历史,巢湖哪个姓氏可以比拟呢?“峏山杨”,堪称巢湖土著第一家;“峏山杨”,也是巢湖传统医术第一世家!其医术,乃是当仁不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最乘庵,也与杨氏关联。“峏山最乘庵。离县五十里。原名杨家庵,有僧明幻及其徒海絜改建。”明代,昌氏移民于峏山附近之四马山,“四马山。在柘皋下乡,与峏山相近,或云驷马”。后期形成的东昌村,具有一种独特的“九龙攒珠”形态,为地方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峏山与八公林壑
《巢县志》:“按:居巢八景,本明隆庆邑侯柳公志所订。及万历,邑侯马公修志,止存其四,去洗耳芳池、回车古衖、亚父遗井、南津官渡,易以金庭曲水、七宝烟霞、八公林壑、浮丘钓台。今七宝之烟霞亭榭已湮,八公之林壑踪迹更杳,又宜删之,易以牛山眺远、云阁览胜。”方志中提到的这处“八公林壑”,现无踪迹:“八公林壑。旧传在柘皋,因人迹罕到,鲜有知其处者。其云有淮南王庙,更无实迹,姑存其名,以俟再考。”
邑人赵献有《过八公山用谢元晖韵》诗歌咏“八公林壑”:“志载有两八公山,一属寿州,为淮南王安与八宾客修炼所。一属居巢,为八老人求见淮南王处。盖谢咏者寿州,而予咏者居巢也。
修坂面湖滨,崇冈背淝澳。
松高飘萝带,石古绣苔服。
昔时开朱第,今日成广陆。
虽无仙侣芝,犹有淮王竹。
秋林澹以遥,晚径仄而复。
居人几忘情,游客独留目。
村落各鸡犬,场圃同黍谷。
一局洞口棋,几更县中牧。
膏火徒自煎,夏日将谁曝。
往来初侯勤,兴灭电光倏。
荣名不足希,大道亦须淑。
经涂忆芳踪,临岐戒危轴。
念兹屡烽烟,幸不异陵谷。
山空来远声,云净如新沐。
蓬岛或难求,土室良可筑。”
“八公林壑”在哪里?曾有资料称在浮槎山地区;又有人猜测在四顶山;原《巢湖日报》曾刊文,说在柘皋镇南石梁河西边:“已成大土包外,余皆荡然无存”。上述三种说法,简单分析一下均可排除。
一、浮槎山古为合肥东乡,与“柘皋”不吻合。二、四顶山远在合肥南乡,也不属于“柘皋”。其三,柘皋是古镇、大镇,镇南河边不至于“人迹罕到”。排除了这三种观点之后,据此可以推测,“八公林壑”应该就在峏山一带。柘皋范围内,除了峏山,已无其他适合古时贤士隐居的山林。而皇甫讷的隐居逸事,为后人归隐峏山增加了可能性,也为来此避世的人增添些许神秘色彩。赵献的诗,一定程度切合峏山风物。
峏山,就是这样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zx/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