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篇》
知巢湖(ZhiChaoHu)粒粒辛苦尽归仓
精打细收、颗粒归仓是巢湖农家的传统民俗,也是巢湖农村人口较为密集、人均占有土地偏少、生活较为窘迫的反映。农民谁也舍不得让辛苦种出的每一颗粮食被丢弃在野外,几乎每一种粮食作物在收获完毕后,都会有一个复收的扫尾程序,包括黄豆、棉花、山芋、芝麻、苎麻等经济作物,甚至那些野生可食用或是卖钱的植物根茎、果实、种子都不会被忽视。
小秋收这是相对于大规模秋收而言的。据说这个习俗与古时的重阳节登高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挖掘、采撷,称为“小秋收”。它体现了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德,同时也是人们为解决温饱而采取的一种补充手段,这在饥荒年代尤其显得重要。年代初,巢湖曾发生过严重的饥荒。为了克服暂时困难,各地积极开展“小秋收”活动,发动民众广泛采集一些野生植物根、茎、果、叶、皮等植物,并示范性举行“小秋收”成果的烹饪和食用的推广展示,为缓解当时的食品匮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倒山芋倒花生巢湖区域方言中的“倒”字,有二次收获的含义。山芋的块茎和花生的果实都是埋藏在泥土中的,收获中的遗漏在所难免,于是民众在一块块已经收获结束的地垄里,重新刨挖以获得遗漏的果实,这种看似简单的劳动,每每都有一定的收获。
拾二麻巢湖山区有着漫山遍野的苎麻地,冬天给麻地压土施肥,春天麻叶出绿抽干,夏季开始剥麻,直至初秋,可剥两到三茬。散落在地里的麻杆,到了秋风起凉时已经基本干枯,山民们此时常常揎开麻杆,捋出残留的麻丝。这种麻丝虽然比较短,但可以用它来编织麻草鞋,穿着既软和又结实,特别适宜山区行路,也可拿到街市上卖钱,挑担“换荒”的也回收二麻。山区的孩子们总是乐此不疲,常常成群结队地在漫漫的麻地里拾麻杆,卖得的钱他们当然可以得到一点奖赏。
割二茬稻旧时都是一季稻,收割完早稻后,遗留在稻桩里的养分催生出新的稻秸苗,抽出短短的稻穗,农家称其为二茬稻。宋代米芾在无为做官时,戏称其为“稻孙”,并提倡农民养收“稻孙”。那些深知“粒粒皆辛苦”的细心人,不忍心让它们随泥土翻盖,便再收割一次,虽然收获很少,但比起耕种栽插的劳动,其实还算是“低投入高产出”。
闹稻秸巢湖方言中的这个"闹"字和"倒"字是近义词,都有二次"索取"的意思。民间多在春荒不接的时候,把上年秋冬时留做牲畜饲料的稻草上残存的稻粒,重新用锤棒敲打一遍,获得一点粮食,用以糊口度粮荒。这是一个很让人辛酸的民俗,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这样做。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zx/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