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的天河港口装卸公司的码头,即巢湖港的前身)
旧编的地方志惜字如金,对街巷记述只轻描淡写,以致语焉不详,今日难究其踪。且当年所存之街巷今多不存,尤其是在旧城改造时不断“推陈出新”,昔日之“旧”几乎荡然无存。然包括地名在内的街巷之名,往往又有其特定的甚至无法替代的内涵,它是厚重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个中积淀着浓郁的地情,人们凭此可追溯、解读逝去的岁月。
留在记忆深处的街巷
“欲知巢城旧街巷,细读‘十字’自端详。”让我们从十字街起步,回眸昔日巢城的大街小巷。
巢城的十字街实为“丁”字之形。那“十字”的南端长不及30米,分两段。其北即南门城口之北,总长约20米,汇聚着一些商号,出南门城约10米,便及护城河河沿,有浮桥直通河南岸河南网场,这河南网场地名犹存。那连贯东西即“丁”字形的一横,为东河街与西河街构成,那一钩,便是习惯上称之为十字街的主体部分及其外延的北大街。
这“主体”街道宽仅四五米,一色用巢南所产的厚重大块青石板铺就。由于街道历史久远,街中央多留下手推独轮车的车辙,往往深已及寸。街的两侧多一阁一底房舍,用厚木板分隔成上下两层。上层或居住或供休憩,下则为营业门面。铺面上下有槽,以长木板作栅置于槽内,状如今日的卷闸门。这里因得地利而聚人气,宛如当今的黄金地段。尽管这里向北的地势呈步步高态势,然而其南端为南门城口,其长仅30余米便为沿河码头,又有浮桥而畅通巢南,向北虽称北大街而渐趋萧瑟,至城隍庙处已渐失人气,但其南段却聚集着全城名声显赫的商家,如丝绸布店、京广杂货店、五金百货店、中药店、西医诊所等等,四乡八镇的城乡居民多青睐于此,故而日日都有人流潮涌之感。
从东门城口至十字街心,即“丁”字一横起笔之半,总长约五六百米,街随护城河水势而建。东河街较十字街略宽,路面同样为大青石板所铺,街两侧,平房与阁楼互见,其繁华处多在西段,是处汇有京广日杂、饮食酱坊、理发沐浴、茶庄水炉、餐饮酒店、银匠铺、木匠铺、铁匠铺、米行盐铺、药铺书店、照相馆、镶牙店、缫丝店、香烛店等等,又显得一番市场繁荣。
出得东门城口,便是东大街。东大街顺河势而建,两侧多平房。前行约三四百米,即为船只停靠的客货运输的码头。光绪二十年(年),芜湖至合肥客班开航,途中停靠巢县港。年春,淮南铁路通车后设巢县站。东大街随着水陆交通的开通,餐饮、住宿、洗浴为主的服务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从十字街心顺护城河西去,直至大西门城口,所建之街称西河街,总长约三四百米,繁华段全集中在其东端,即至当年儒学场(今新华书店门前)一段。这里人气鼎盛,不仅是因为林立着诸如陈泰昌、潘恒昌两家酱园巨头,还屹立着吴仁和、蔡鼎康两家实力称雄的糕饼作坊。此外,富春楼茶馆更是晨供茶点午供酒菜,其红白案在巢城更居于一流。这里还聚有两家尚佳的浴室,从而大大满足了商贾与市民“早晨(肚)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洗浴)”的消费欲望。同时,一座偌大的儒学场近在咫尺,长期聚散着全城的三教九流,西河街的人气凭此而再添几分。
过了儒学场再向西去,虽仍属西河街,但已纯属居民住处而无商贾氛围。前行三百米便至西门城口,出城便是有名无实的西大街。西大街随河水而向南折转,房舍零星,惟街之东南一侧,沿河构筑几处销售竹木的场所,称“木棚”,这里统称汤家闸,另侧仍为大片农田。(待续)
赞赏
长按白点疯白淀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zx/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