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巢湖市 >> 巢湖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知巢湖民俗文化篇农家孩子早当家

来源:巢湖市 时间:2017-10-13

《民俗文化篇》

知巢湖(ZhiChaoHu)农家孩子早当家

旧时代,除了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子弟可以自幼读书识字,绝大多数农家的孩子在长到半人高十来岁时,就要承担家务农活了。按巢湖民间的习俗,女孩子多是协助母亲做家务,带弟妹、烧锅煮饭、缝补浆洗,适宜男孩子的农活主要有:

放牛耕牛是农家至宝,农民十分看重耕牛的饲养,有几户共养一头牛,也有大户独养一头牛。几户共养的都是拈阄轮流放牛,轮到就是一年,轮到的人家如果没有小男孩放牛,可以和有男孩家的换工。放牛对于那些个子还没牛屁眼高的牛娃来说真是个个苦活。农忙时节,天不亮就要牵牛上山,让牛赶在下地拖犁牵耙前饱吃一番露水青草,而牛娃直要饿到晌午才能有顿吃的,俗话说“猫子无晚饭,狗子无中饭,放牛子无早饭”就是牛娃子生活的真实写照。

待到日暮天昏牛才能“放槅”下班,牛娃却要在渐行渐黑的暮色中,把牛赶上山冈、草滩放牧。有几句放牛歌听了叫人心酸:“太阳落,狼下坡,苦哇子(乌鸦)叫唤鬼吆喝,猪子上拦鸡上窝,黑咕隆咚钻草窠,乖乖放牛哥。”放牛虽说辛苦,却也充满乐趣。清晨,伴随着那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把尿”歌,一头头庞然大牛竟在这些牛娃小主人面前乖乖地尿了个“干净彻底”;傍晚,山野撒欢的牛群,只要听到牛娃悠扬的呼唤,立马会娇滴滴地嗷叫着,向它的小主人们狂奔而来,亲昵地低下锋利的犄角,牛娃两脚一抬便轻轻蹬上“坐骑”。

传说夏至是牛的生日,农活再忙,牛和牛娃都能放一天假,娃不割草、牛不耕田还吃黄豆包,牛的角头还要贴一张红纸。东家要给牛娃一份节日礼物:一项十八圈麦秸草帽、一条单纱毛巾(心肠好的会加上二斤酸不拉唧的毛桃子)。最激动的狂欢高峰是晚上在山野的“谷墩”篝火。每个村的牛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地”——一个高高的土堆(他们称作谷墩)。

夜幕降临时,他们便在谷墩上插上高高的旗帜(其实只是一根光树干),点燃大堆的柴火,牛娃们围着篝火欢呼雀跃,并对着邻村的“谷墩”和牛娃吆喝起来:“岱山头上哎一棵松,松树头上挂灯笼,灯笼高挂过夏至,蛤蟆树上红通通,小伢耶小伢耶,我们俩个对歌中不中”。还有两首巢湖放牛娃的《逗夏至》山歌很有典型意义:“手敲面锣唱一声,牛王菩萨你是听,一班放牛子敬重你,你在庙堂显威灵,保佑我大家都太平”“走上谷墩唱一声,我先唱君王后唱臣,先唱君王朱元璋,后唱臣子刘伯温,朱洪武坐宫南京城”。

放鸭巢湖农家总会在开春后从“焐坊”里捉上十几只毛鸭,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因为家里有个半大孩子,似乎是一种“待遇”。在所有家禽中,鸭子最“鬼”,民间俗语是“鬼鸭子,鹅呆子”,毛茸茸的小鸭刚到家,小鸭倌喜欢得合不拢嘴,全不知哭鼻子的日子还在后头。鸭子难“服侍”的原因有两条,首先它要吃“活食”,吃田螺、吃小鱼虾、吃青蛙、至还喜欢吃蛆,单这一项就够小鸭倌忙的。其次是鸭子行动“诡谲”,刚刚在眼前,眨眼功夫就躲得无影无踪,特别是在秧苗长到小半人高时,鸭子或是为了寻"活食。,或是为了图凉快,嘎嘎叫地钻进稻棵田里。眼看天要下大雨,或者天已黑了,可任凭小鸭倌扯破嗓子呼唤,它们就是不买帐。弄得小鸭倌精疲力竭瘫坐在田埂上,伤心地哇哇大哭起来。

另一种“规模化”放鸭,基本和孩子无关。有些农家或者放鸭人一次饲养几百上千只鸭子,在鸭子长出老毛后,就在河边拉网圈上一块“独家领地”,盖一间低矮简易的窝棚,民间称其为“老鸭棚”。饲养这群鸭子一般要两三个人,安营扎寨大半年,鸭子就在这河里吃和睡,人就在棚里吃和睡,再养一条看家狗,朝夕相处倒也和谐,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上不做迁徙。等到第二年春季鸭子可以生蛋了,才算结束一个饲养周期。

赞赏

长按







































河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中国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xw/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