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疃,因村口有个很大的水塘,又名清水塘洪。当你看到这个名字,是否觉得有些特别?然而,真正特别的远不是名字,而是这座村庄。它身上浓缩着华夏六百余载沧桑过往,演绎着中国一百多年起伏悲欢。在这里发生过特别的故事,也诞生过特别的人物。当你来到洪家疃,任意站哪条小巷里耳贴土墙静静倾听,就能听到中国社会六百年的心跳。
洪家疃若想探究洪家疃的特别之处,最好走进洪家疃,村口那七棵枫杨古树会以不同的姿势迎接着你,宽阔的清水塘豁然向你敞开清明澄澈的心扉,路边矗立的巢湖石举起手掌朝你捧上三个朱红大字——洪家疃。
在巢湖北岸一带,有诸多叫“疃”的村庄,洪家疃就是其中之一。“疃”,是移民村落特有的称谓,是“屯”的变音。早期移民者们以“疃”为据点,开垦周围土地,渐渐形成村落。洪家疃原来是个移民村落。
说起洪家疃的历史,要追溯到明代初年的大移民。宋元战争之后,江淮地区人口锐减,土地一片荒芜。为了调节人口,恢复生产,明政府下令从江南迁移人口,补充江淮。洪家疃的先人洪氏,就是从江南徽州迁移到巢湖岸边的。洪氏族人原先居住的村子叫清水塘,而现在的洪家疃,原先叫徐家坝。徐、黄、庄三姓先民,从江西“瓦屑坝”一起乘船来到巢湖之滨的西黄山之麓,落下脚来。为了农田灌溉,他们在面向下游冲田的一个狭窄的山口修筑了一座水坝,是徐氏人家带头修筑,叫做徐家坝。大坝筑成后,又建起一个看护水坝的村庄,叫徐家坝村。三氏先民在这个村里繁衍生息。大约到清代初年,庄氏家族突遭重大的灾变,一个叫“隆公”的人触犯了朝廷权贵,“凡属同宗俱被连累”。于是,庄氏纷纷改姓更名,逃离了徐家坝,留下了空旷的房屋和大片荒芜的土地。这时候,住在清水塘的洪氏,趁机迁移到徐家坝居住。大约在乾隆年间,洪氏在村里修建了唯一的宗祠——洪氏祠堂,渐渐洪氏成为村里最大的家族,取得了村庄的领导权,村庄的名称也由徐家坝改成洪家疃。此后,东部小村靠山张的张氏家族也移到了洪家疃,洪、徐、黄、张,以先后顺序在村里形成了固定的居住区域。南面是洪姓,中间是徐姓和黄姓,北面是张姓。张姓就是“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先人。
洪家疃是块风水宝地,村庄四周岗冲起伏,绿树环绕,村北面耸立着五座青翠的山峰——大黄山、小黄山、团山、窝子山和战山,如五位身着绿袍的勇士,日夜护卫着洪家疃。整座村庄由一条条整齐的小巷组成,像一朵盛开的巨大菊花。农家宅院相扶相拥,结成整体,每户人家都留有天井,大门一律偏斜,别具风格。凡小巷,都修建了排水明沟,与住户家天井里的出水暗沟相通。据说每当下大雨,条条水沟里的水滚滚而流,一直流入村口的大水塘,活像水龙在戏珠,被称为“九龙攒珠”。那大水塘即是“珠”。移民村落在建筑型式上大体都是这种“九龙攒珠”型。从这些古村落规划格局、建筑样式、文化含义来看,我国古代在农村规划上曾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准。像洪家疃这样保存相对完好、深具江淮特色的“九龙攒珠”古村落,在国内已经很少见到了,洪家疃成了今天研究我国古代乡村特色建筑的活标本。
撇开村前清水塘,顺着环村水泥路走,转了一圈又回到水塘边。塘边一排临水而建、青砖黛瓦的老房子,便是张治中故居。故居始建于年,房屋三进四厢,共15间。大厅左侧的卧室按当年的样子摆设,再现将军在此生活的情景。院子里有两棵高大的梓树,据说是张将军亲手所植,表达将军“情系桑梓,心怀故乡”。将军确实有颗炙热的爱乡之心,一生无怨无悔为家乡做了许多事情。展厅内陈列着张将军生平事迹图片和实物,岁月仿佛又回到将军生活的年代。
洪家疃村民总是说,我们洪家疃是块福地,没水灾、没旱灾、没风灾,也没兵匪灾。据老年人回忆,国难时期,洪家疃只在年8月遭到一次日寇烧杀,除此之外,没遭受到过大的劫难,是战争年代不可多得的“平安世界”。这得益于张治中这棵大树。在“和平将军”张治中思想的熏陶下,洪家疃村民普遍崇尚和平,反对内战,除了对日帝国主义同仇敌忾,对自己的同胞信奉和平共处。当时黄麓师范及附小都有共产党组织,活动频繁。抗战期间,巢湖北岸一带是国共两党根据地的交通要道,他们都选中了黄师附小为交通驿站,两党的一些领导人经常在洪家疃同桌吃饭,共商抗日。洪家疃村民对他们一律以礼相待,支持抗战。
文风淳朴洪家疃洪家疃文化底蕴厚重,村民们眼界宽、见识广,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他们不仅重视子女教育,自己也是喜欢养花看书,就连村子里的一些老头、老太太都能提笔书写。全村老少和睦相处,即便与人发生争执,也都轻声慢语,全没有野蛮之意。村里的几位文化老人还一起办了份装帧精美的杂志《洪家疃》,每年出两期。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洪家疃是个出人才的村落,民国年间,从洪家疃走出了包括张治中在内十位民国将军,十几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官。建国后,洪家疃更是人才辈出,仅恢复高考以来,就出了50多个大本生,10个硕士生,2个博士后。这些人才在各自岗位发挥着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建功立业。
黄家巷、缩头巷、中间巷、弯巷……,村里老人指着一个巷口说,“看,这是古井巷。这个巷里出人最多。”洪家疃每条小巷都内容丰富,每条小巷的神经都与世界相通。当年洪家疃子弟都飘洋过海,散布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一直和家乡保持联系,相互走动,把世界各地的信息传到故乡。有故乡在,那份乡愁就结在游子心头,就能记得庄氏井、洪氏祠堂、皂角树。如今,虽然井栏风化了,井底还蓄着一汪记忆;祠堂破旧了,斑驳中仍显往日的大气;皂角树苍老了,那宆枝如臂招唤着远方游子……
★如今的洪家疃,气质古雅面貌年轻,一派宁静祥和。新修的道路在花草簇拥下四面延伸,整个村庄干净整洁。枝头的小鸟与院内的鸡鸭你唱我和;巷子口老人聊天,广场上孩童欢笑,淘宝网店更是热闹。村里的那些老旧的房屋,也成了抢手的宝贝,已经被文化人租下,将要被装修成艺术村。团山脚下亩蓝莓园正在孕育着主人五彩缤纷的梦想。山林、水库、寺庙,是洪家疃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年洪家疃被列为全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年被录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年被评为全国特色观光旅游村(合肥市唯一入选的村庄)。
★GOOD从明初到民国一直到当今,洪家疃总能拔动每个时代的神经,是时代留下的符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洪家疃又要演绎出新的内容,凝成新的符号,留给后人。
文:根据作家方晗的《洪家疃:几个时代的符号》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xw/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