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当书记的这一年,扶贫干部程进跟一座石板桥“死磕”上了。这是一座横跨在村里泄洪渠上的石板桥,一分两节,长十来米,只能容一人通过。这是这个省级贫困村通往邻村集市和学校的最快路径。因为十来年前的一场山洪,这里只剩下几个零落的桥墩。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乡打工。元通村越来越像一座孤岛。走出去的人,即便只是在建筑工地搬砖,收入也比留在村里种地高。但对留守的人来说,这座小小的断桥就是他们与外部世界最重要的联系之一。“大山的村民很淳朴,从不知道抱怨,只知道克服。面对损毁的桥,他们能走则走,不能走就爬。然而,作为选派到村里的扶贫干部。我却看着心里难受,更感觉自己的不称职……”年7月15日,程进在互联网上发起一个名叫“贫困村里的赶集桥”的募捐项目,打算趁着即将到来的“99公益日”筹一笔善款,把这座小桥修起来。“修一修那座桥”刚来村里时,程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个拍立得相机挨家挨户走访,每到一家就给这家人拍一张照片,并在照片后面写上他们的名字。问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说:“修一修那座桥!”没人能精确说出这两座小桥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村里的干部依稀记得,那时候“还在学大寨”,大约在年前后,这条跨在泄洪渠上的山路被洪水淹没,架在上面的桥被冲毁,只剩桥墩。从此,村民赶集、孩子上学,只能跨残桥而过,跨不过去的老人们想要去赶集,只能爬过去。从元通村的田垄间向远处眺望,一小块一小块田地被群山怀抱,一派静谧的田园风光。但美丽之下,掩饰不住贫困。作为一个省级贫困村,元通村几年前还是一片没有公路,没有路灯的“孤岛”。这里的乡村号称“三百六十洼,洼洼有人家”。村民耕地分布零散,住所也分散在不同的洼子里。村委会正好在村子中间,从村部去任何一个大队,都要花上半天。“村里面大部分村民其实比城里人更爱面子。想要快速融入村子,得知道他家在哪儿,叫得上人家的名字,是哪个村民组的。万余亩山林的边角零星分布着耕地,村民们依靠着几亩薄田、村里分红以及国家给予的各项补贴勉强度日。能走的年轻人都走了,两千多人的村子,长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年收入不足万元。村里没有公共交通,临近的公交站在邻村,早晚各一班班车,走路过去要半个多小时;村里也没集市,最近的集市在尉桥村,离村里十几里,村民买生活用品或卖农副特产都得去那里。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通常靠“小电驴”出行,家庭条件不好的,则要走一条小道--穿过田垄和泄洪渠,来到一座小小的“桥”面前。说是桥,其实只剩桥墩。前半截,年轻人一步跨一墩;后半截则潦草地盖着两块水泥板。就是这样一座残破的小桥,可以为元通村的村民节省一半多的出村路程。脚力好的村民,绕行大路去集市一般要两到三个小时,但抄这条近道只要不到一个小时。“十个人有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s/11558.html
上一篇文章: 安徽巢湖设立党员先锋岗服务群众零距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