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dfzj/本文章由知乎网友sheiky提供。说个故事,也有亲身经历。我老家在安徽巢湖,现在已划归合肥,为了环境保护,也为了发展经济。巢湖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四大淡水湖里存在感最低的,主要应该是经济水平最差所造成。湖中物产丰富,最著名的就是巢湖三白,银鱼、虾米和白鱼。湖中有两座岛,一个叫姆(姥)山,另一个是拖鞋山。关于巢湖的来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一直流传一句话“陷巢州,涨庐州”,庐州就是今天的合肥。小时候听奶奶说:传说是在汉朝左右,这里还叫做巢州,是一座城,生活着很多人。但据说城中民风差,恶人多而善人少,终于有一天,天神准备要惩罚这些刁民。城里也不全是刁民,有个做豆腐的人姓夏,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勤劳热情,为人淳朴善良,还天天烧香供神。有段时间豆腐老夏一连好多天都做同一个梦,梦里有个仙人跟他说:巢州城里人作恶多而不行善,上天要惩罚他们,到哪一天府衙门口的两个石狮子眼睛变成血红色,就是惩罚要到来了,整个城都要淹了,你要赶紧离开。一连多天连续做同样的梦,豆腐老夏一方面是将信将疑,一方面又是忧心忡忡,如果真的整个城都没了,那城里的人都活不成。于是老夏开始天天早起去府衙门口看看石狮子的眼睛有没有变红。豆腐老夏的邻居姓徐,是个卖肉的屠夫。他看着老夏天天早晨有事没事的到府衙门口转一转,摸摸石狮子看看,很是好奇,就问是怎么一回事。老夏也就如实把情况跟屠夫徐说了个明白。这个老徐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哈哈哈,嘲笑老夏做几个噩梦就这么怂,骂他是个胆小鬼,打心底里也不信这个邪。也是为了捉弄这个老实邻居,就在过两天的夜里,屠夫老徐偷偷跑到府衙门口,用猪血把石狮子的眼睛涂个通红。翌日早晨,豆腐老夏一如往常早早起来,走到府衙门口一眼看到石狮血红的眼睛,不禁后脊发凉,浑身一颤,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颤颤巍巍伸出手,轻轻碰了一下石狮眼睛,粘稠冰凉的血,让他甚至不敢喘气。看起来这个猛兽眼中正在流血,仿佛是在悲怜这满城的百姓。豆腐老夏一路狂奔回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铜锣,满城飞奔,大声叫喊“大家赶紧逃啊,整个城要陷落了”,满城大小街道的百姓乃至府县官员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所说,只当是这个老实的豆腐老夏发了疯癫。一连三天,老夏喊哑了嗓子,磨破了脚跟,仍然没有人相信。第四天的清晨,老夏无奈之下,带了妻子老小几口往城外逃离,连拖鞋都跑丢了(落鞋成山)。刚到城外山岗,突然听到身后巨响,回头一看,整个巢州城,由外向里,一点一点塌陷下去,随着坍塌是震天的洪水从地下涌出,转瞬之间,诺大的城市已经消失无影无踪,只见得一片汪洋湖泊,仿佛这里从来没有人生活过一样。老夏后来仍然在这巢湖边定居下来,所以今天环巢的人仍然有一大姓就是夏族。以为结束了?并没有…………我打小听了这个故事,一直不知是真是假。直到有一天,我10来岁的时候,夏天,我们在湖里摸螺丝。巢湖有很长一段浅水沙滩,沙滩里生长着无数的螺丝贝壳。每到初夏,湖边村庄的小伙伴们都会成群结队的去捡螺丝和贝壳,个头小的回家捣碎喂鸭子,个头大的就是餐桌美味了,吃法多种多样,有韭菜炒、米粉渣,都是极其好吃的。除了螺丝贝壳,湖里还有很多被浪潮冲到岸边的各种碎瓷器、旧青砖等。那一天我和哥哥、表妹、表弟还有村子里几个小伙伴一起又去摸螺丝。时间大约是下午的两三点钟,我记得我们吃过午饭,睡了午觉才去。大人们在岸边的田地里干着活,我们欢快的下水捡螺丝,水只到我们小腿肚的位置,因为水浅,所以大人们一直很放心。就那么低头捡螺丝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有点冷,感觉吹在身上的一阵一阵湖风都是冰的,吹得有一点点头晕,全身凉凉。我就停了下来,站起身,抬头,抬头一看……我看见……………………湖面上有一个巨大的城门的影子…………(此刻在打字的时候,我仍然有一点点浑身起毛的感觉)。那是一个巨大的古城墙城门,两片巨大的城门,布满了钉桩,整个湖面安静诡秘,就像一个巨幕上的投影。小伙伴们都离我很远,我整个人如同定住一样,就那么呆呆的一直盯着看了好久,才慢慢缓神回来,没有尖叫,也没有喊人。那一幕我至今难忘,当然对我生活也没什么影响(虽然后来一两年我还遇到过其他诡异的事情),那时候的我还没从影视剧中看过那么细节的城门,后来05年我第一次到故宫看到的城门,有点类似。后来我上大学了,网络也开始发达,我搜索了很多关于巢州、巢湖的信息,大家也可以自己百度搜一下。历史上关于巢州的记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汉代以后,巢州的记载就消亡了,所以“陷巢州、涨庐州”的故事或许没这么邪性,但可能是存在的,亦或就是一次地陷的地质灾害。另,我们国家80-90年代,曾经对巢湖湖底进行过潜水考察过,湖底有一座古城基本被确认,当时还发掘过大量文物。对了,我母亲姓夏,整个大家族世代都在巢湖岸边生长生活,都是好人。本文章由知乎网友sheiky提供。发表:诡话社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ohuzx.com/chsls/11236.html